廣告的最終目標是推銷產品,但最高明的廣告卻不是賣產品,而是販賣問題。什么叫販賣問題?
比如漢堡包,它是一個產品,而肚子餓,是一個問題,漢堡包的廣告把觀眾置于“餓”和“饞”的問題之中,不由自主地對漢堡包產生渴望。有了渴望,從欲望到產品,就比較容易吸引人去吃了。
比如“清涼解渴”的飲料,廣告會著力渲染“熱”和“渴”的場景,“暖心暖胃”的飲料,則是會渲染“關懷”與“溫暖”。就像王老吉的廣告,其中有一個場景鏡頭對準了又熱又辣的火鍋,于是一旦進入這個場景和氛圍,自然觸發了聯想,你對產品的需求就跑出來了。
所以想要影響人的行為,最關鍵的是激發其渴望,可是如何產生渴望呢?讓對方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比如做培訓,我發現再好的大綱,再漂亮的課件,不如學員有求知欲,愿意聽你講課重要,所以要學會在學生心里挖一個窟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問題”要解決,再填平這個窟窿,讓他們覺得“有收獲”。用營銷術語講,就是“制造需求”和“滿足需求”。雖然現在還是半吊子水平,但是思維改變之后,上課有收獲的人變多了,繼續努力!
想要對別人產生影響力,首先要讓對方覺得他們是需要改變和需要被影響的。比如李施德林的漱口水,讓大家開始覺得“嘴里有味道”是個問題(1914年之前,美國人沒有“口臭”的概念)。當你覺得口臭是個問題,讓別人聞到不禮貌,甚至會讓人背后偷偷討厭你的時候,需求就出來了。書中還舉了“食欲不振”這個例子,非常贊同,這真的是一種病么,就算是病,也不會是單獨的病,而是別的病的結果吧,無數病因都可能導致“不想吃飯”,可是家長們被廣告的渲染所影響,覺得這是個問題。
總結,如果你想具有影響力,不是來自你有多優秀,而是來自對方有多需要。看看廣告就知道了,只有能成功地創造需求,再施加影響,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