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靈 | 文】
在2017年里,許多人在知識付費的熱潮下花費不少,得到、知乎、喜馬拉雅、在行、分答等知識付費平臺的火爆,反映了在這個急劇變化的年代,大家對知識的渴求,想讓自己更有競爭力,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自己檢查了一下報的課程,有得到上訂的的專欄、千聊上報的的微課以及一些系列課程、還有其它平臺上的一些付費的內容,花費不少。自己錢是花出去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大咖還是大咖,自己還是哪個自己,自己并沒有因為學習大咖的課,而變成大咖。為什么自己學習了很多,依然進步有限呢?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壹︱學習沒有明確需要,針對性不強
根據大咖的推薦,或是在各種在微信群、朋友圈里的課程宣傳,自己報了不少的課程。有些課程費用也不貴9.9元,想到有些內容以后能用得上,先報了再說,反正也不貴,結果就盲目的買了許多的課程。還有就是大咖推薦的一些課程,只是與自己有泛泛的聯系,自己也去報了課程,可是過一段時間以后,你發現這些課程被晾到一邊去了。
后來領悟到,學習首先是要明確你學習的目的,是滿足你哪方面的需要?是對某方面有興趣,想了解一下,如果只是對某方面有興趣,想了解一下,那走馬觀花也行;還是需要解決某方面的問題?到底是哪方面的問題,你能提出具體的問題嗎?然后帶著你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的去學習。記得自己看過一本書,其中提到一個例子:作者曾經咨詢過婚姻出現嚴重問題的人,作者問他最近在讀什么?他說:“一本關于世界末日的書。”作者回答說:“似乎你應該少關心一些世界末日,而多關心一下你即將終結的婚姻,你不覺得嗎?”緊接著,《愛的五種語言》就成了他今天的讀物,學習也是這樣,是需要有針對性的,能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的跟風。你可以用黃金思維圈的方法,問自己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去學習?
︱貳︱“主動學習”不夠
至于如何去學習,看學習的金字塔就一目了然。你只是聽聽而已,還是看了一下課程?你有演示嗎?你與他人有討論嗎?你有親自去實踐過嗎?你能用自己的話,把所學講給別人聽嗎?你需要對照這張表,自己去反思一下,你到底做到了什么層次?你需要從“被動學習”進入“主動學習”。
不是你聽了、看了課程就完了,當時你覺得,哪位老師說的好有道理,說的方法也很棒。只是當時爽了一下,上完課就把學的東西,撂倒一邊去了。過幾天就把你所學的東西,還給了老師。不光只是去聽課,也需要你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還會發現問題,還需要你去請教或是再次學習。
實際上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刻意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反饋,就像在談戀愛的時候,你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如果感覺好才會繼續交往下去,學習也是這樣。學習當然是需要有所付出,但你也要注意反饋,如果老是沒什么效果,你應該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有問題?還是老天爺不賞這碗飯吃,你是否應該學點別的?
︱叁︱學的只是知識,知道而已
劉潤在其專欄中提到,我們的學習分為三種學習:知識、技能、態度的學習。
知識的學習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通過自身的成功、挫敗是驗證,然后恍然大悟的那些規律。學習知識的方法簡單直接,通過“記憶”,把知識分門別類的存放在你的“存儲腦”的某個抽屜里,比如我們學習的數學、物理、化學等,但知識是有其適用邊界和保質期的。
技能的學習是那些你以為知道,但如果沒有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知道的事情。比如:演講、溝通、談判,這些只有靠練習,才成變成條件反射,存儲在你的“反射腦”中。
態度的學習是你選擇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哪副有色眼鏡。比如:你覺得這個世界是友善的,還是充滿滿惡意的?
學習只有這三件事:你需要動腦學習知識,需要練習學習技能,需要在歷練中感悟態度。知識可能幾周就能學會,技能卻需要幾個月,而態度則需要幾年,各自產生的作用也完全不一樣。我們學了很多,依然進步有限,依然過不好自己的生活?那是因為你學的很多都是知識,只是知道而已,而缺少技能和態度的學習。
卡爾維諾說過:“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踏實、冷靜。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集體的解放。”學習也亦復如是,希望大家在知識付費熱潮中,不是被某些噱頭吸引,圖簡單快捷,讓自己安靜下來,踏實的學習。在學習以后,看到哪個更好的自己,過上自己想要是生活,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