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應該是我近1年做飯最多的時候了,對于做飯這事,我真沒有興趣。
我有很多朋友喜歡做飯,廚藝很好,每當他們給我描述在廚房的心情,我也會被感染,可我知道那是假象。
他們說的狀態,我只有在工作上才會有。
很多事情,不喜歡和做不做是兩碼事,這幾天,我和劉先生在上海,鐘點工阿姨短時間內上不了班,那只能我做了。
劉先生是家里最小的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做過飯,幾乎也沒有做過什么家務。
廚房的技能,停留在洗碗、洗菜、蒸米飯的水平,炒菜就不指望了。
昨天中午,我想給劉先生做一個大菜,土豆燉雞,在廚房里忙活了差不多2個小時,劉先生也在旁邊陪著,打下手。
他就一直感慨,做飯這事真的挺花時間和精力的。
還好,我倆的期待都不高,每天怎么簡單怎么來,保證營養就可以了。
然后,我倆再一次探討了家務這事,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
家務活是夫妻共同的事情
劉先生沒有說過,你是女人就應該做飯之類的話,如果他這樣說,我估計要給他上上“思想課”了。
他自己不會做飯,但態度很好,說我跟著你學。
在我做飯的時候,他就積極打雜,飯后收拾,垃圾分類。嘴巴還特別甜,夸我的話,特別真誠,哪怕我知道和我的特質嚴重不符,心情總會很愉悅的。
我是山東人,小時候,男人下廚房的很少。這幾年,風氣好了很多,在我媽媽家,過年做飯,都是爸爸和弟弟,他們不讓我做,說廚藝太差。
媽媽說起爸爸,“比以前強太多了,現在勤快多了,都做飯了。”
在劉先生家,公公廚藝很好,他們家比較尊重女性,公公都是喊他3兒子干活,沒讓我和大嫂做。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我和大嫂幫著做家務,是發自內心的,其他人也很開心,本來沒指望你們。
這種觀念的改變,我認為特別有利于家庭和睦。
家務活從來不是女人的義務,需要夫妻共同承擔。尤其現在社會,女性要和男性一樣,在外工作,如果做家務和養育小孩,都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情,時間久了,心里很不平衡,也很辛苦。
本來,劉先生還希望我天天給他做一個大菜,現在他強烈建議,不要了。
他說,“你一累就容易煩,朝我發脾氣,不如不干。”
誰干家務這件事本身并不會影響夫妻感情,但背后產生的情緒會。
作為女性,我的態度,我可以做家務,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
鐘點工阿姨,
可以減少很多家庭矛盾
家務這件事,對我和劉先生來講,有點難。
所以,我們特別認可這件事的價值,專業事交給專業人來做。
我家里和公司都請了一個鐘點工阿姨,因為平常,我和劉先生都在公司吃飯。
家里的阿姨,一周就來2次,幫著做做衛生,換床單被罩,拖地、清理灰塵等,每次做2個小時,一個小時35塊錢,一周只需要140元,解決了我們所有的家務。
我們公司小,找了一個阿姨給大家做飯,也是35元一小時,每天3小時,做飯加打掃公司衛生。
我身邊很多朋友也是,哪怕父母做飯,也請一個鐘點工阿姨輔助部分工作,這樣父母也不會那么辛苦。
我的好朋友魯瑾姐,喜歡做飯,但平時工作很忙,休息的時候,自己下廚房,平常也主要靠阿姨。
我還給很多朋友推薦請鐘點工阿姨,她們很多都是單身,阿姨一周去做一次衛生,4個小時,都給我反饋,幸福感大大提升。
以后,我有了小孩,媽媽說來幫忙,畢竟有一個自己人放心,但我一定會請一個鐘點工阿姨,每天做6個小時,把所有家務活和午飯晚飯搞定,不能累到我媽媽了。
術業有專攻,我5個小時搞定的衛生,還沒有我家阿姨2個小時干得好,她們真的很厲害。
這幾年,我們家一直都是鐘點工阿姨做家務,幾乎沒有在家務上產生過什么矛盾。
家庭主婦和幫著帶孩子的父母一代,
值得更多的認可
很多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媽媽一個人在家帶孩子,或者父母幫著帶。
我一直認為,她們的價值被低估了,值得更多的認可。
年前,我媽在上海住了2個月,對我太好了,我的運動鞋,每一雙都很干凈。后來,我們一起回老家了,晚上睡覺,我對她說:“媽媽,我好愛你,有你真好。”
我媽媽脾氣比我好,對我很包容,我著急,她也不生氣。我惹她生氣了,肯定會道歉,經常表達感謝,給她買禮物。
干活的家人,需要被肯定。
一個家庭需要共同協作,我們不能僅僅用賺錢的多少,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我是一個很直接的人,以前,同學聚會,有男同學吐槽老婆不理解他的辛苦,“我媳婦不上班,家里都靠我一個人養.......”
我肯定會直接反駁他,強調照顧小孩和做家務的辛苦。如果女性朋友找我吐槽,我會建議,把孩子丟給老公帶一天,他就知道有你多好了。
我最欣賞不來的一類男人是,賺錢養家不行,在家里還當大爺,大環境變了,如果還沒有覺悟,只能被我們女人淘汰。
總體上來講,我們這個時代在進步,一些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女性也要懂得放手,如果像我一樣,遇到一個連面條都沒煮過的老公,也要認,想辦法,鼓勵他干活。
劉先生一開始沒有這覺悟,要“洗腦”,比如,我的好朋友夏蘇末,她老公馮老師就是“人家的老公”, 一日三餐,早起送孩子,接孩子。除了工作,就是家庭了。
我不會對劉先生說:“你看看人家馮老師,多勤快。”
我會強調馮老師做了哪些事情,說他對蘇末多么好、不比較。誰誰老公,做了什么,如何輔導孩子作業的......
寫在最后
組建一個家庭真的不容易,高房價和高的教育成本,單靠夫妻中一個人養家,很吃力。
尤其在一線城市,真是需要兩個人都出去工作。這時,家務要么鐘點工,要么兩個人分工,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不僅僅家務,還有養育孩子,都需要共同承擔。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一切回到正軌上來。
但我和劉先生都很珍惜,這段兩個人宅在家里,笨拙地做飯、做家務的日子,婚姻不易,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