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公社第九篇/1129字)
前些日子忽風忽雨,還抱怨陰沉的上空平添了一份上課的苦悶。隱于視線之后的是雨露均沾、蓬勃生長的植物,一如既往地,學校那些“天使之路”旁樟樹上安頓下了白鷺的家。有位老師曾經贊譽,我們學校可能是市中心白鷺最后一片棲息地了。
柏油路上白點零星聚集,上空傳來陣陣鳥語聲,微光初透,一片片的綠意涌入視線。大概這是一個美好的早晨吧。但經過這條“天使之路”時我們的內心是慌張的,倏地一下白鷺就從天饋贈一份大禮,真不愧是天使降臨。于是大家就在議論這種生態保護和師生爭地盤的事是否真的可取。至少繞道而行是明智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清明時節踏春不失為一種雅趣,心境隨著那春意暖日一時開朗起來了。前段時間朋友圈動態里隨處可見櫻花的身影,一樹樹的花開,滿載著白的、粉的花瓣奪入視線,不禁羨慕起在武漢上學的同學了。最近黃色成了美景的主色調,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全盛綻放,美人美景定格在輪廓里,溢出了熟悉的記憶。
生活就在那兒。回想起兒時生活的大體輪廓,我的目光是呆滯的。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初中語文老師某次談到,他說,他老了之后要到鄉村去安享晚年,自己耕種蔬菜、吸入清晨空氣精華……我當時比較疑惑,我就生活在那,為什么我選擇隱藏他卻選擇向往呢?當我重新接觸它時我嘗試去感受它的美。逐漸地我在腦海里重新構造出了一個美好但微顯呆滯的鄉土童年。
蘇州、杭州、揚州、黃山、岳陽……朋友圈好友動態里被各地自然或人文景點刷屏,少不了的還有電影美食。我也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瀏覽這些信息上,以及查看群聊天消息。或者只能說微信、qq、微博是手機消遣的主要方式。
前兩天我和室友去東錢湖騎行,有湖有橋有人家,沿著非景區的路線騎進了弄堂小巷,室友非常羨慕這種臨湖而居的素凈古雅小房,只不過蠻多的是后人稍稍裝飾過的。仍居住在里面的基本上是老人,偶有雞鴨、狗吠聲傳來。經過那條小巷深處時,忽然看到一個男子舉著單反半蹲前方,我們從側邊騎過,忽然意識到這一舉動驚嚇住雞鴨了,也不知道那幅雞鴨啄米的場景他是否抓住了摁快門的時機。不知道是惡作劇的心態還是過于熟悉的場景讓我不禁一笑。
如果出游隨行有一位會攝影的同伴無疑會添彩許多。同樣的情景不同人展現的效果存在蠻大差距的,而恰恰發朋友圈時就體現了你的技巧。拍光的傾瀉、虛實一體的影子、嬌羞盛放的花朵、人景交融的美感……我一直在尋找別人鏡中、生活中那份美,小心翼翼地嘗試去理解。又想起陳虻教導編導時所說的,不要總是去尋找你所需要的,而是要去努力感受生活發生了什么。
當我接收了朋友圈好友動態里的這些信息后,我會有一種錯覺,在這樣明媚的日子里,大家都出去玩了,如果我沒有出行的話是節假里的一種缺失。可是對于以前,心中裝下的只是遠方和浪子情懷。現在見到的景物不過有種疊加和放大的效果,甚至有時樂趣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我們先拍照,然后發動態”。圈子越來越大,生活卻越來越小了。
朋友圈可以構造另一份鮮活的記憶,只是虛擬而易被遺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冒泡填補碎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