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清華大學校歌中的歌詞。作為校慶的禮物,六年后底蘊深厚。
“建議大家去看看,符合我們讀文學的人”落幕后向群里推薦,將紙巾哭成了濕紙巾。
對于文學,對于歷史,家國情懷與人性最能打動人心。
清華大學誕生1911,1928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擔任校長。(文中的“梅老師”)1937,與北大南開遷至湖南長沙,1938至昆明,名為西南聯大。1946遷回北京。60年代蔣南翔擔任校長(說陳鵬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人)
西南聯大,是現當代文學中的一個詞語,是一段歷史,一種信念,一代知識分子人的夢。最感動,是文學中讓人面對真實,撕去麻木的忙碌。泰戈爾來華,身邊的人的自信沉穩,是徐志摩林微因梁思成愛情傳說之外的真實,梁啟超,王國維大家之才學,照耀今時之思想。
西南聯大,薈萃各地才子。口音較多。土墻旁的方言朗讀,《楚辭》道出。聽者沉浸。當時我就在想,這個地方處理得很好,《楚辭》源于湖北,我對武漢話較為熟悉,一聽,便懂得了設計之妙。然而止步于此,謝幕才發現那就是聞一多先生,是“何妨下樓主人”,是作為學者和革命家的聞一多,他,出生于湖北浠水。沈從文先生自稱“鄉下人”,在各種器具前講學。朱自清,錢穆,穆旦……數不勝數。也對得起為拍此等巨著而閱資料無數。這也是清華的真!
家伙情懷,兩次出現上述句子。一次在將領打氣之時,一次在沈光耀回應之時。真,對正義的執著,對非正義的無謂,這很重要,同時還要有對其他人的同情,給予溫暖。
善良是本色,別讓它蒙上灰塵。愛情是此次成全,請別禁錮和俯視。加上師母和老師的這場,是體現當時時代的激進和狂熱。何以濃墨重彩,何以以自省,懲罰贖罪?何以“有人跳井了”“有人跳井了”到“xx跳井了”
長期以來的各自強勢冷漠對抗忽而也忘記了對方的稱呼。曾經琴瑟和諧的雙方你儂我儂共譜一歌的兩人隔離。最后陌生人都不如,稱呼的代名詞都忘記了,“有人”無關痛癢。
距離最近的時代。2000年。有共鳴。不止是現代物品,更是現代方式,心態的熟悉。四段故事,以文開始,以商為尾。兩者不可調換。己是文~理~工法~商是清華最開始的專業,又是按時間(20年代,30年代,60年代,2000年)分配相對應的心態。王敏佳的醫學和陳鵬的核與工模糊對應。
這段迫害與《芳華》相似,烙上時代印記。展現人性的善惡。狂熱極端也是如此。幸而,已過去。警記,未過去。
現代的商業爾虞我詐,陳果果選擇自己的人生。
自由,包容,一如清華大學的辦學風格。最后展示沈光耀的大堂兩側里里外外的楹聯都包含了深意。滄桑中的浮華動亂才會讓這位母親也變得特別。
筆墨最多,感人的是校園的奔跑和陳鵬兒時住處的歌謠。那些人們的可愛與可敬。
鋪墊核,是愛情的碰撞,是職業的交代,與隔壁風沙聯系,是帽子衣領頭發的源頭,是家國情懷的再次體現。(30年代,日軍轟炸,飛機作戰,遂有沈光耀棄文從軍,保護人名,60年代,科技發現,科技增強國家實力,邊疆是核武器的沃土,是青春芳華的墓場)
文學的治愈,落幕前的介紹多以文學家出現,或多或少與文字有神秘聯系。師者風范與求學之風是感染點。可于土墻泥濘中靜聽雨聲,可在驟雨暴風下矯健前行,也可在河水旁靜坐,披上蓑衣,戴斗笠,網一垃,就有一條魚。詩意與生活,寧靜與生機。
昆明多雨 ,汪曾祺對《昆明的雨》情有獨鐘,西南聯大的菌子依舊讓人垂涎欲滴,他會在下雨時和友人安靜聽雨,木香花在兩岸肆意生長,一切悠然。你可知,這也是處于國難階段啊,40年代的西南聯大的沼澤與崎嶇,汪曾祺他用美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