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我的讀書有另一個全方位的擴充,我希望通過多渠道、多種版本來了解一本書、可以是電影、紙質版的書、后者電子書或者一些訪談節目。《悲慘世界》未看過此書,只是在大學的時候 學習外國文學的時候涉及過,沒有看過完整的書籍。這幾天看了一下CCTV6電影頻道的一個上下兩集的電影版的《悲慘世界》,1958年的上下譯版,導演是讓.保羅.勒沙努瓦。還有部影片是2012金剛狼主演的,也是挺不錯的。《悲慘世界》的歷史背景是1815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的第26年波旁王朝復辟,法國人再次迎來了一位國王。下面是12版開頭的一個號角聲,我覺得喊出的是自由,是要站立起來不在為奴的勇氣,是對于惡勢力的一個憤恨。
“低頭、低頭,莫要直視他們的眼,(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 )
低頭、低頭,此地即你此生黃泉(look down ?、look down ,You,re here until you die ),
舉頭無上主(No Lord above),地獄唯相伴(And Hell alone below ),
低頭、低頭(look down ?、look down?),
煎熬尚待廿春秋(There twenty ?years ?to go),
我從未曾作惡(I,ve ?done ?no wrong ),
老天開眼,聽我禱告呵!(Sweet Jesus ,hear my prayer!),
低頭、低頭(look down ?、look down?),椰樹慈悲已無存(Sweet Jesus doesn,t ? care ),
我知伊會等(I know she,ll ?wait ),
我信伊忠貞(I know that ?she,ll ? be ?ture),
低頭、低頭(look down ?、look down?),
伊們早將你遺忘(They,ve ?all ? forgotten ?you ),
一旦我自由(When ?I get free ),
你休想再見我(You won,t ?see ?me ?),
絕不將骨灰撒這里!(Here for dust!),
低頭、低頭(look down ?、look down?),
你將永世為奴(You ,ll always ?be ?a slave),
低頭、低頭(look down ?、look down?),
你已行將入土壑(You,re ? standing ?in ?your ?grave)”
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姐姐的孩子命在旦夕,饑渴難耐,為了孩子偷了一條面包,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愿意去挑戰法律,法律不難定,難的是在人的心中去敬畏它,饑餓了吃飯,可是身為當時的統治者國王,老百姓卻填不飽肚子,因為被捕入獄,法律的真諦和含義是什么,故意逼迫窮人犯罪,將他們通過法庭的審判讓他們進監獄,世世代代都永遠有案底?偷竊,一個本來五年監獄之災的冉.阿讓卻因為幾次越獄而被多關押了14年,在監獄十九年的生涯他領悟了,一個奴隸,被法律奴役,法律是統治者和富人治理窮人的工具,“24601”,一個犯人在監獄的編號,沙威警長,一個鐵面無私,一個衛道者的形象,皇權的堅定維護者和踐行者。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侖戰爭和之后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內容簡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塊面包,因此被判處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間,冉·阿讓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終都沒有成功,刑期也從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釋出獄后,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冉·阿讓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即使同樣是做苦工,假釋犯得到的報酬也只是別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負的冉·阿讓感到十分苦惱。正在他感到灰心氣餒的時候,冉·阿讓遇到了米利埃主教。米利埃主教是個善良、正直、極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讓,他在自己家里過夜。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卻為了生計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準備潛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關鍵時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聲稱銀器并不是冉·阿讓所偷,而是自己送給他的,并且連銀燭臺也一同贈給了他,就這樣使冉·阿讓免于再次被捕。而冉-阿讓也被這一位主教的寬厚與愛心所感化,獲得了新生的勇氣,決心從此去惡從善。之后,冉·阿讓確實改名換姓,化名馬德蘭,埋頭工作,而命運也給了他機會,讓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藝品上有所發明而起家,經過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辦起了企業。成了大富翁后,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他為濱海蒙特勒依城的窮人花了一百多萬,創辦托兒所,創設工人救濟金,開設免費藥房等等。他的善舉讓他得到了大家的愛戴,并終于當上了市長。
也是在此期間,冉·阿讓認識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她有美發皓齒,多情而又幼稚無知的她真心愛著一位大學生并以身相許,失身懷孕,但這個大學生卻是個逢場作戲的輕薄兒,對她虛情假意,不久便棄她而去。芳汀生下了女兒柯賽特后不敢返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泰納迪埃大媽。芳汀為了有時間賺錢,把女兒寄養在泰納迪埃家。這夫婦倆其實是極其貪婪、庸俗的一對,經營著一家小旅館,但生意很糟糕。他們同意收留柯賽特其實也是為了騙一筆錢還債。小柯賽特慢慢長大,夫婦倆人想盡辦法,以各種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費。一方面騙芳汀說她的女兒過著怎樣幸福的生話,另一方面卻隨時隨地地侮辱、虐待、毆打小柯賽特。讓她小小年紀就要干雜事,打掃房間、院子、街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總之,可憐的柯賽特在那里受著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兒托付給泰納迪埃一家后,來到了濱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廠工作,工廠的老板便是馬德蘭先生,也就是冉·阿讓。芳汀來到工廠之后,終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會給旅店老板泰納迪埃寫信、寄錢。她的美貌引起了當地許多惡婦的嫉妒,她的行為更成了她們議論、猜忌的對象。終于有一天,一個名叫維克圖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過去經歷,將她有私生女的事揭發了出來。廠長兼市長的馬德蘭知道了此事,尊重社會習俗的他給了芳汀50法郎,讓她離開。芳汀從此開始了她的悲慘經歷。她被解雇,再也沒有人肯雇用她,她無法靠勞動養活自己和寄養在別人家的女兒,只能為10法郎賣掉了自己的一頭秀發,40法郎出售兩顆門牙,最后淪為娼妓,變為社會的奴隸。曾幾何時,一個活潑的年輕少女變得形容枯槁,病入膏盲,還飽受社會的歧視。
馬德蘭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慘遭遇后,感到十分內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動,于是決定要照顧她們母女倆。有一次,芳汀要惡少把雪團塞進衣衫的捉弄,奮起反抗反而要被警察賈維監禁。馬德蘭出面干涉,賈維是冉·阿讓在獄中的警長,認為罪人永遠是罪人,一直對冉·阿讓窮追不舍的賈維認出了馬德蘭就是當年的苦刑犯。他寫信告發,卻沒得到理睬。馬德蘭將芳汀占中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廠的診所請人照顧,立即給泰納迪埃夫婦去信,還寄了一筆錢,讓他們把柯賽特送來見病重的母親。貪婪的夫婦倆卻一再拖延,用各種名目騙馬德蘭一次又一次的寄錢。眼見芳汀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馬德蘭十分著急。正在他為此事傷神的時候,另一件煩心事又接踵而來。
當地一個叫尚馬蒂厄的老頭被當成冉·阿讓正在接受審判,冉·阿讓于是陷入了矛盾掙扎中:如果承認自己的身份則會被捕,無法照顧芳汀母女;如若不承認,一個無辜的人就會為自己所累,被捕入獄。良知最終戰勝了一切,他毅然走上法庭,道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因此又開始被通緝。他來到芳汀家中,賈維帶人前來逮捕他,芳汀受刺激死去。冉·阿讓也再一次被投入獄中。
但沒多久,冉·阿讓從監獄中逃了出來,去蒙費梅找芳汀的孤女柯賽特。幾經波折后,他終于在圣誕節找到了正去泉邊打水的柯賽特。跟著女孩回到旅館后,他親眼目睹了女孩的悲慘生活,于是立即從狠毒的夫婦倆人手中救出了可憐的小柯賽特。帶著她來到巴黎。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冉·阿讓帶這女孩逃進了巴黎市郊的一個修道院,在那里將她撫養成人,他們兩人也在那里過上了暫時的平靜生括。
好景不長,幾年后,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長大后的柯賽特因為一次偶然的機遇,在公園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輕人馬里尤斯,兩人一見鐘情。馬里尤斯原先受到外祖父吉爾諾曼的影響,是個保皇派。他的父親蓬梅西是拿破侖手下的愛將,擁護共和,在滑鐵盧之戰中立了戰功,被封為男爵。吉爾諾曼敵視女婿,不讓他與馬里尤斯見面,否則要剝奪馬里尤斯的繼承權。蓬梅西為兒子的前途著想,只得忍氣吞聲,只能趁兒子上教堂之際,偷偷去看兒子。他快去世時才給兒子留下遺囑,把真相告訴自己的兒子。馬里尤斯受到震動,暗地里查閱書報,了解到父親的英勇事跡,終于改變立場,離家出走,接觸到“ABC之友社”的共和派青年,很快加入他們,成了一個共和黨人。
起先,這位共和派青年并不知道他愛上的這名少女名叫柯賽特,也不知道和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冉·阿讓。他找到柯賽特的住處,向她傾訴衷情,他倆常幽會,但馬里尤斯的外祖父不答應這婚事,馬里尤斯終于和外祖父決裂。1832年6月,ABC的成員都投入起義。冉·阿讓此時也知道了柯賽特與馬里尤斯的戀情,深受打擊的他收到馬里尤斯來信后也來到街壘加入了戰斗。
戰斗中,冉·阿讓放走了被俘的警長賈維,還把自己的住址告訴了他。他的行為終于感動了賈維,使他相信犯過錯的人真的會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戰斗激烈,許多戰士身亡,馬里尤斯身受重傷,冉·阿讓從下水道將他救離險境,送到他外祖父家中。但當時身負重傷的馬里尤斯并不知情。他外祖父看馬里尤斯安然無恙,答應了他和柯賽特的婚事。在兩人成婚的第二天,冉·阿讓將自己的身世向馬里尤斯和盤托出,后者知道了大為震驚,對他冷眼相看。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離開了他。多年來舍己教人,最終卻連多年來與他相依為命的“女兒”也誤解自己,傷心的冉·阿讓抑郁成疾,終日只有孤寂與他相伴。
而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馬里尤斯才知道冉·阿讓原來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救命恩人,連忙去接他來同住,但冉·阿讓此時已經生命垂危,最后在柯賽特和馬里尤斯德懷里與世長辭。
創作背景: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饑餓偷了一塊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后,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制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并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并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于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渦,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人物介紹:
冉·阿讓
冉·阿讓不但是統領《悲慘世界》全書的一號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與博愛的象征,是比聲名顯赫的英雄更偉大的無名英雄。冉·阿讓從一個逃犯發展成為英雄主要經歷了四個步驟。首先,他在離開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讓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搶了一個小孩的硬幣;接著他救了被別人錯當成是他的難友;后來他在知道結果可能會使他失去與他相依為命多年的柯賽特之后,卻仍然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柯賽特的情人馬呂斯;最終他因為擔心會影響柯賽特的前途而在她與馬呂斯結婚后與她脫離關系。冉·阿讓與警長沙威之間也發生了多次沖突:第一次沖突發生在冉·阿讓成為市長并且是沙威的上司的時候,第二次沖突是在德納弟家中被捉住差點送命,第三次沖突是在街壘中和逃出地下暗渠之后二人的碰面。還有當冉·阿讓帶著柯賽特四處躲藏的時候,他與沙威雖然沒有碰面,但沖突卻無處不在,其間有多次扣人心弦的歷險經歷。?[4]
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來源于現實素材的人物,他不僅是米奧里斯主教的寫照,還是作者雨果的真實寫照,代表了雨果的觀點。雖然米里哀主教在書中出現的時間很短,但他是人道主義的象征。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與博愛感動了冉.阿讓,促使這個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芳汀
芳汀是具有悲劇色彩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幸境況是冉·阿讓與沙威發生沖突的導火索,也是冉·阿讓盡心尋找柯賽特,并為柯賽特奉獻和犧牲的原因。芳汀的經歷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種普遍現象。單純善良的鄉下姑娘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來到了向往己久的城市,卻被無情的青年誘騙。芳汀被拋棄后,卻發現己經懷孕。人們從鄉村涌向城市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一個主要后果。芳汀善良高尚,卻飽受磨難,被冷酷的社會排斥。為了養活孩子她不惜賣掉頭發和牙齒,甚至淪為妓女,她的孩子卻備受虐待,想和孩子團聚卻無法實現。?
沙威
沙威警長對冉·阿讓的追捕使全書充滿懸念和戲劇效果。沙威出生于監獄中,是犯人的后代。沙威象征當時可惡的法律和秩序。他是維護當時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執狂,哪怕他發現可能因此產生錯誤和殘酷的嚴重后果,為了維護法律和秩序,他也會在所不惜。沙威是當時社會病態秩序的真實寫照。在多次接觸中,沙威逐步發現冉·阿讓不符合他頭腦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隨之坍塌。雨果細致描繪了沙威內心的痛苦和迷惑。沙威的自殺完全符合當時頑固派的邏輯,他的頭腦根本無法適應不同的觀念,固有的模式使他鉆進了牛角尖,走進了死胡同,最終走上絕路。
馬呂斯和柯賽特
馬呂斯和柯賽特是一對情侶。這對青年情侶的人格正是雨果所追求的善良和博愛理想的化身。人們堅信馬呂斯和柯賽特這對年輕情侶會為米里哀主教的博愛理想去努力奮斗,并最終取得成功。兩個有情人以其輕松迷人的情節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所強調的嚴肅與歡樂融合的特點。柯賽特的個性柔和溫順,她對情人非常恭順,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除了對情人的愛與對“父親”的感情發生了沖突以外,柯賽特對冉·阿讓也百依百順。馬呂斯是雨果青年時代的真實寫照,那時他積極地參加了反對復辟王朝的街壘戰。因此,作品中馬呂斯說的話就如同雨果在闡述他本人的觀點。馬呂斯同時也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情人與英雄的結合體,他為了愛情和理想,寧愿犧牲和奉獻自己。例如馬呂斯對ABC政治俱樂部的朋友們忠心耿耿,還為雖然救過他父親但行為異常詭秘、人面獸心的德納弟提供幫助,對這些他都絲毫不顧及自身的利益和安危。雨果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歷史會一步步地前進,他在這對年輕情侶身上看到了用冉·阿讓和芳汀所作的犧牲換來的成果。一代新人換舊人,但離去的一代應該感到欣慰,因為他們取得了成功。因為在雨果看來馬呂斯和柯賽特都是未來的希望:這對青年終將繞過資產階級安于現狀和自私自利的小路,走上冉·阿讓的人道主義大路。
愛潘妮
愛潘妮是德納第太太的女兒,從小在一個畸形的環境中長大,所以環境的熏陶和家庭的變故讓愛潘妮成為潑婦、小偷、乞丐和妓女的綜合體。但是愛潘妮在面對自己的愛人的時候卻表現出了本來應有的活潑、善良和勇敢。如果愛潘妮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制度下,成長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面,或許她會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女孩。芳汀和愛潘妮的遭遇很是相似。不幸的是愛潘妮不僅生錯了時代,更出生錯了家庭。雖然芳汀沒有名字沒有父母,至少不用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雖然愛潘妮比芳汀更勇敢,但是卻都是兩個悲慘的女人,最后的結局都讓人落淚。?
作者介紹: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816年,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杰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43歲),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184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處死刑。雨果于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并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后,拿破侖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后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樂劇即依此小說改編而成。
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
1885年,雨果以83歲高齡辭世,于潘德拉舉行國葬。?
悟:真正的不朽的名著需要去讀原著或者譯本,單單一部電影,可能會有很多剪輯了的東西,電影他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演員的演繹表達一個完整的歷史和人物,真的有點不可能。我以為看了電影和訪談就可以了,當我看到上面的內容的時候,我才發覺自己的思考太淺薄了,讀名著應該抱著尊重歷史、尊重作家、尊重書中的悲慘命運的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去看,去思考,名著之所以有長久不衰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喚起我們心中的道德良知,讓我們的善去普及每一個人,做一個無畏的人,做一個無私的人,就像冉.阿讓和米里哀主教一樣,用善的力量去傳播愛,西方人崇尚博愛、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我們呢,我們東方人的仁義禮智信呢,難道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社會的治理更多的是靠教育、靠我們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善良和正義之心,一個人影響一個人,米里哀主教影響了剛從監獄出來,對社會充滿了敵意的冉阿讓,由于主教的寬容和慷慨使冉.阿讓的內心發生了變化,所以才有了十年后的市長馬德蘭,才有了幫助芳汀女兒并且窮盡一身照顧珂賽特的冉.阿讓。他是一個徹底覺醒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變化,而最后沙威警長的自殺則是對他的一種反襯,因此,我其實也很敬重沙威警長,雖然結局不好,但是這些悲慘人物的命運時刻讓我們牽掛著,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