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22:52
最近貪看微博,Benny說在中國網絡往往比現實更覺真實,我深以為然。
寫“維也納的文化產業園區Museum Quartier”, 想到目前全國各地正在興起的一股大規模的文化創意集聚區“造園熱”,僅上海地區就有近百個創意園;北京園區已達23家;浙江省建成園區數量超過20個, “集中分布在杭州、寧波、溫州、紹興等產業基礎較好的發達城市,同時還有一大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處于建設規劃中”;在廣東,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18 個創意產業園正在陸續崛起;粗略估計,江蘇已有超過60個園區。全國范圍內園區更是不計其數,這樣的現實是真抑或是假?
我游歷至維也納的MQ時,對這里一無所知。
MQ是奧地利人的驕傲,名列全世界十大文化產業園區,位于維也納的市中心,它猶如一個城中城。300年前,這里曾是一座始建于1719年的巴洛克式皇室馬廄,歐洲遠近聞名的貿易集市,直到2001年維也納的本土建筑設計公司Ortner & Ortner才成功地把一個歷史街區變成了一個藝術街區。從1990年奪標到1998年開始動工,8年的時間,設計方案一改再改,經歷了公眾的不滿、政治團體的挑剔以及媒體的不理解,Ortner & Ortner頂住了一切壓力,始終如一地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建造著他們心中理想的藝術區。三年后,Museum Quartier 正式對公眾開放。
整個MQ占地6公頃,由多個文化及藝術設施組成,包括維也納藝術廳(Kunsthalle Wien)、利奧波德美術館(Leopold Museum)及MUMOK現代藝術館等,構成Museum Quartier的巨大內庭,其間數不清的露天酒吧、書店、花園、商店,應有盡有。利奧波德美術館采用多瑙河的白色 Vratza石灰石建成,收藏超過5,000件19至20世紀奧地利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而維也納藝術廳和黑色Basalt石建成的MUMOK當代藝術館 ((Museum of Modern Art Ludwig Foundation Vienna) 則以展示世界各地藝術作品為主,除了油畫,還有雕塑、攝影作品及裝置藝術等。
MQ另一個焦點是TanzQuartier,一座國際級的舞蹈藝術中心,Architektur Zentrum則是多媒體藝術中心,也是MQ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室,藝術家不定期在此發表最新的作品。
維也納藝術廳(Kunsthalle Wien)的旁邊,是攝影圈流行的Lomo相機歐洲總部,展示著限量版的俄國制黑色機身Lomo相機,以及各式經典款和市面上最新推出的機型,還販售設計師制作的各式主題產品,包括胸針、圓珠筆、名片夾、筆記本及相機背包、攝影T恤。
如果走累了,不妨在中央廣場找張闊大又舒適的凹型Enzi凳歇歇。這些凳是由PPAG兩位建筑師Anna Popelka和Georg Poduschka設計,除了舒適和實用,擺法和顏色會隨季節而轉變,予人驚喜。
我之印象深刻的,除了MQ豐富的藝術展,寬松自由的藝術氛圍,再有就是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以及視孩子這一群體作為社會力量之一部分所表示出的尊重。點擊MQ的網站, 菜單里有專門一欄為Children's Culture,孩子的創作及藝術天分可以在這里展示揮灑。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一詞,不同文化對此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然而維也納的MQ似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我們是否有做好準備花費數年悉心打造真實又充滿自由幻想的創意園區,一切都是未知而不確定。
附:"不確定",這個詞,你可以從Gary Chang這里聽到,還有Jeuce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