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糾錯批評與鼓勵贊揚
想起講這樣的話題來自于最近的學習,以及和朋友們的交流溝通經歷。
朋友們在一起聊天,談到不少家長包括我們自己總是不由自主地有糾錯的習慣,尤其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往往在一件小事上,我們第一反應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錯誤,壞習慣,隨之而來的就是糾錯或是批評,如果孩子不及時改正,家長甚至還會把這個問題放大,想方設法去糾正它,甚至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忽視了正向的一面,做得好的有進步的一面,再給它貼上一個負面標簽“缺點”或是“壞習慣”,并執著于此。
我們的文化傳承中有一個特點是“挑錯文化”,所以當我們做家長時,認知上就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這樣更促進他們的成長,而貌似這樣才是合格家長,自己還很偉大,同時也非常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注定要犯一個又一個小錯誤,磕磕絆絆地才能養成一些好習慣好行為。在糾錯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沖突和挑戰,情緒上的,行為上的,時時出現,讓人疲于應對。
適當糾錯本身也非不可,我們的孩子也沒有脆弱到受不了糾錯的程度,關鍵在于家長帶著什么樣的態度和情緒,有沒有因批評孩子而帶著負面情緒,或給孩子貼上一個負面標簽,有沒有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最好機會,對孩子加以示范,引導。
被人批評的感覺不好,所以也要選擇時機和地點,比如最好不在飯桌上,本是情感交流的機會,使用批評容易破壞親子關系。當父母自己帶著情緒時,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你可以選擇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看到你……我感到……我希望……”,然后在情緒處理好之后再跟孩子溝通解決問題。還有人前不教子,這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而今天我想講的主要是鼓勵和贊揚,在正面管教中,鼓勵贊揚講得很詳細,可實際無論是參加過家長課堂還是讀書會學習的家長,總是用不太好。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表揚孩子的家長相對還是少數的,那么真正會鼓勵就更少了。
所以今天借這個時間我們來講上面的話題。
關于糾錯,一方面受我們文化傳承的影響,自動化反應很容易做出來。另一方面,可能我們很多家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就是被糾錯模式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習慣性地重復這一模式。還有在認知上,我們越是愛孩子,越覺得有責任及時糾錯,如果糾錯的方式是批評指責,就變成“若想讓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讓他感覺糟”,我們很難明白,怎么會“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更好”。
在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一書中講到,我們常常無心地通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讓孩子們覺得他們無能,不對,總犯錯誤,有壞習慣,我們的行為阻礙了孩子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漸漸地我們就打碎了孩子想通過發展能力而為自己定位的意圖。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于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講下鼓勵與贊美的區別。
先來讀一組贊美紙條:
1.你考了第一名,是全家人的驕傲!
2.你自己把衣服穿好了,媽媽真高興!
3.媽媽說的你做到了,真是個聽話的孩子!
4.你今天終于按時完成作業了,明天繼續啊!
5.這些標準你都達到了,真棒!
6.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7.今天這些字寫得還行。
8.你做了家務活,真聰明,真能干!
贊揚的定義是:1.表達令人滿意的評價。2.美化,尤其是將完美歸因于被贊揚的人。3.表示認可。
贊揚只針對完成了的、完美的結果,比如說,你做得很正確,很不錯。
態度上是擺架子,操縱性的,評價式的。是家長們最常用的方式
剝奪了人的自我成就感:我為你得了一百分而驕傲!
導致的結果是,孩子為他人而改變,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
孩子會想:別人會怎么想,怎么看?教給孩子該想什么,依賴于別人的評價。目的是遵從:你做得正確。
對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是,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可時,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長期效果是依賴于他人。
再來讀一組鼓勵紙條:
1.你考了第一名,你為這次考試努力了很久,這是你應得的。
2.你自己穿好了上衣,還穿好了褲子和襪子。
3.你做的事情和媽媽剛才說的一樣,我們倆想法一致。
4.你今天終于按時完成作業了,這是你專注認真的結果
5.我相信你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最好,你有自己的判斷。
6.媽媽看到你幫助爺爺端水盛飯,學著關心照顧他
7.這一筆寫得很直,這個點的位置剛剛好,這個字寫得跟字貼一樣。
8.不管怎么我都愛你。
鼓勵的定義是:1.鼓起對方的勇氣。2.激勵,促進
鼓勵針對行為過程,強調努力的過程以及改進,你盡力了,或者你對你的成果感覺怎么樣?
態度上是尊重的,欣賞的,常用于成年人之間,如:謝謝你的幫助!感謝你的合作。
承認對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責任感:那個一百分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
導致的結果是,孩子為自己而改變,增加內省能力。
孩子內在會想:我是怎么想的,怎么看?教給孩子如何想,自我評價。目的是理解:你想到了,學到了,感覺到了什么?
對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是,覺得自己有價值,無需他人的認可。
長期效果是自信自立。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當聽到上面我讀的兩組紙條時,你將有什么感覺、想法和決定呢?
我四年前第一次參加家長課堂時,得到的一組紙條是贊美那一組的,并沒有覺得不好,感覺也挺好的,都是正向的語言,都是我需要的,我覺得很滿意,很開心,很享受,我的想法是這個比批評指責強多了,我的決定是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有的家長跟我的感受想法不一樣,比如:感到自己被有條件地愛著,完成父母的期望讓我感到很壓力,感到很累,甚至有隱隱的擔心怕下次做不好會怎么樣。表揚就像蜜糖,偶爾吃吃能讓人很愉悅,但吃多了就會壞了牙齒,還會令人上癮,對自我價值的深刻認識和創造不健康。
家長們對贊揚的另一錯誤看法是,贊揚能夠給予孩子自尊,實際上自尊既不能被給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養出來的,是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由錯誤中學習的大量機會中獲得的自信和能力中培養出來的。
我們相信贊揚并且看到了即時效果,看見過孩子得到贊揚時滿臉的光彩。我們覺得贊揚會令孩子很快樂,一個只有得到別人關注才快樂的人,不是真正快樂的人,真正的快樂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關注認可上,而是發自內心,感受到內在的滿足。贊揚還會令孩子執著于追求完美,
我們沒有說贊揚不好,贊揚本身比批評指責要好,但我們通過學習可以做得更好,不僅要短期有效,還要長期影響,積極正面。大人很少會想過依賴于他人評價的長期效果。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觀點中,有對贊揚的闡述:贊揚對孩子不好,因為它會造成孩子成為“尋求認可上癮者”,而不是幫助孩子增強他們的自信和自尊。贊揚還會妨礙孩子去承擔風險。孩子在完成一個任務后被表揚很聰明,會導致他在以后選擇更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不再愿意冒險犯錯。
我自己在家長課學習之前,連贊揚都是不會的。我對孩子的只會獎勵或是夸獎,語言上只會說:你真棒!蒼白得再也沒有更好的說話內容了。
前段時間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在森林公園里,兩個孩子在玩森林探險那個活動,這是個拓展類活動,帶著安全帶在半空中玩的,我在下面觀察,上面有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開始時項目簡單,一直走得很順利,然后他的媽媽在下面一直在不斷重復著:你真棒,我都沒聽到任何一句更好的贊揚。而當難度增大,孩子做不好,因害怕哭鬧時,媽媽又生氣了,變成批評指責,看不到他對孩子情緒的理解,接納,更談不上共情,
我經常帶孩子在奧體中心玩拓展項目,經常觀察家長們這種現象很普遍,充斥耳邊的都是夸獎:你真棒!你真厲害!連具體的贊揚都極少聽到。如果孩子膽小或能力不夠做不到,則是一片哭鬧聲,幾個家長在下面支招,說教,比較,講道理,你會觀察到孩子在那個當下,既克服不了恐懼,也沒有勇氣做得更好,然后就以消極的哭鬧,放棄收場。
贊揚要謹慎使用,如果總是贊揚孩子,那么少了贊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是為了贊揚,而不是因為自己做出貢獻和努力而心生滿足。因此這樣的行為容易強化只有得到贊揚才有價值的錯誤觀念,導致挫敗和氣餒。觀察學校里有多少孩子,無論是做事還是學習,是為了老師的贊揚,家長的認可和滿意,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的。
如果你得到的另一組鼓勵紙條呢,感覺一定是溫暖的,有信心的,很高興開心,覺得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我有能力。決定自己做得更好,因為我有這個能力,
還有的說:感到自己被無條件地愛著,我很有價值,我長大了,我獨立了,我能自立自尊,并認可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不必專注于追求完美或取悅他人。鼓勵是自己和家人每天都需要的。另一方面因付出努力而被鼓勵的孩子,會愿意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這些都是鼓勵的價值,而不是贊揚的好處。
要成功地運用鼓勵,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對孩子的觀點感興趣的態度,以及能夠使孩子培養出不為別人的觀點所左右的自信,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技能的愿意。鼓勵有長期效果,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對自己性格的長處和能力得到發展和信任。
要想把贊揚改為鼓勵,要把張口就來的老習慣調整為說話前先要好好思考一下,改為鼓勵性的言語,即使回到舊習慣上,也不要責怪自己,你要有的,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增強自己的勇氣,改善自己,不要總對自己的錯誤耿耿于懷,削弱自己的勇氣,請記住,沒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長,成長需要力量和堅強,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關于鼓勵,態度和技巧如下;
態度上:關注正面,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個缺乏鼓勵的孩子。在個體心理學另一位大師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戰》中有一句話: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孩子幾乎所有的不當行為的原因,都可以認為是缺乏適當的鼓勵。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會越好越健康。
技巧上;
1. 清晰描述孩子值得鼓勵的行為
比如:我看到你擦了桌子,掃了地。
你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了作業。
你學會了切菜,炒菜,削水果皮。
你都可以自己洗內衣了!
2. 具體感激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比如;我感謝你的幫助。
你把自己的事安排好了。
謝謝你所做的
我看到你很堅持,很努力。
你幫姐姐整理了房間,謝謝你。
3. 對孩子有信心,給孩子力量
我相信你能解決這個問題。
你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看看你的進步有多大
看,你能做到!
你來安排接下來的事情。
4. 關注孩子的感受
5. 關注正面,即使是再糟糕的情況,也有值得稱贊的地方
孩子在努力過程中,因為缺乏經驗和技能,經常做不好很多事情,但我們可以少提他的失敗,通過引導他敢于嘗試并愿意學習的欲望,讓他取得成功,持續地使用鼓勵,能夠讓氣餒的孩子最終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
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幫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問題,孩子們需要發自內心的勇氣,,讓我們幫助孩子們發展這種勇氣,并保持終生。
6. 指出孩子的小進步。
留心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小小的進步,讓孩子放松下來,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在向前邁進,每一次向前邁進,又成為鼓勵自己的源泉。
下面講一下鼓勵的方式;
言語的鼓勵,也是愛的五種語言之一,主要有三種方式:
1. 描述性鼓勵,簡言之,就是把孩子做的事情用肯定句描述出來,
比如:我看到你自己整理好了書包。
你刷了碗,擦了廚房,收好了餐具。
你靠自己努力取得了進步。
2. 感謝性鼓勵,就是在描述性鼓勵的句子之外,加上感謝。
比如:謝謝你幫我拿了東西。
你去取了我的快遞,謝謝你。
3. 賦權式鼓勵,一般用于鼓勵缺乏信心的情況,注意不要變成期望,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
比如:我相信你能做得到。
我相信你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相信你會越來越進步的。
其它鼓勵方式,比如擁抱也是比較重要的鼓勵方式,有時候,我們什么都不必說,只要擁抱孩子,擁抱能傳遞愛,溫暖,讓孩子有安全感,跟家長心連心,感受到愛。讓孩子感到愉悅,激發他們想做更多更好的行為,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
還有說話的語氣和關切的目光,如果我們說話的語氣是平等尊重的,欣賞的,好奇的,也會給孩子鼓勵,讓他們相信自己足夠好。關切的目光同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看到,被理解,這些都是愛,也是鼓勵。
學習過心理營養的朋友們都知道,心理營養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心理營養的給予需要重要撫養人,主要是父母來給予。
在心理營養課程中,人類有五大天性:1.愛的能力2.連接3.獨立自主4.價值感5.安全感
仔細看一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五大天性是不是都可以通過家長的鼓勵來給予?所以說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增進我們與孩子的愛與連接。
最后我說一下自己在學習過鼓勵贊揚后,在家中幾年來實踐的經歷。前面我說過在學習之前,我是連夸獎都是很蒼白的。這一課的學習讓我特別振奮,決定立即實踐。
那時兒子三歲多,考慮到女兒小時我經常只會用“你真棒”夸獎她,然后反而這孩子越來越自卑,我在兒子身上刻意地強化了鼓勵,極少用到贊揚。最開始是他帶著好奇心進廚房做家務,他會好奇地給土豆削皮,看我切菜也想嘗試,盡量他做不好,我都允許他做,這中間,我就用描述性鼓勵經常對他說,不長時間就產生神奇的效果,有一次,我只是鼓勵他切了好幾個菜,他就開心地要求炒菜,然后我指導他炒,站在小板凳上,等炒好了,我描述性鼓勵說了一遍,他高興地吃了很多,吃完飯要求收拾餐桌,我繼續描述性鼓勵,他爬上餐桌去擦,擦完了再要求洗碗筷,擦臺面,那一次因為描述性鼓勵他從頭到尾干了好多活。
從此以后,他就經常下廚房,參與做飯,從切菜,炒菜,到煎南瓜餅,煮餃子,刷洗,樣樣都參與過。還有包餃子,現在除了和面不會,其它都是通過我的不斷鼓勵,示范全學會了,而且從兒子身上,我看出他對這些家務活自然而然地愿意做,有時主動提出要做,有時我邀請而不要求,隨著他慢慢長大,我買袋米,提桶水,家務活會做愿意做的越來越多。而他的自理能力,包括自己洗澡,洗內衣,準備換洗衣物,疊被子,收拾書包,歸位整理玩具,件件都是通過經常鼓勵就自然而然地自己做了。經常用到的是描述性鼓勵及感謝性鼓勵,近一年,我用語言鼓勵也少多了,經常用非語言性鼓勵,擁抱,關注,他能感受我對他的鼓勵,包括對他情緒上的鼓勵,這些鼓勵做久了,明顯感到他做什么事,內驅力很好,自己選擇,自己安排,愿意探索嘗試,愿意學習,不用總是拖著拉著。監督著,催促著,相對而言,我還是要輕松得多的,
而對女兒,當我參加學習時,已經是一個比較自卑的孩子了,對自己的認可度很低,開始時我用賦權式鼓勵比較多,在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鼓勵她的能力,鼓勵她嘗試去做,然后再加入描述性鼓勵,她那時九歲多了,不象兒子這樣的小孩子,用鼓勵過于生硬容易引起孩子的警覺,開始我用描述性鼓勵也并不多,反而是非言語的鼓勵多些,這幾年,隨著她越來越自信,各方面不斷進步,我反而用描述性鼓勵越來越多,一句很普通的話都是對她的描述性鼓勵。與對鼓勵兒子的方式,基本是反過來的。
隨著我學習薩提亞,心理營養,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更加發現鼓勵的巨大作用,我不斷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正面管教中的鼓勵,當然有時偶爾也會用贊揚,越用越熟練和靈活。包括現在與其它家長的互動中,我也會有意識地習慣鼓勵他們。
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就象植物需要水,這是給予心理營養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自我價值感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