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婺源已經很久了,每次看到婺源美麗的風景照,或是聽說身邊的朋友又組織了一次婺源的攝影之旅時,心中就會非常向往。想象著滿眼黃色的油菜花,加上白色的徽派建筑,而我站在山頂上,用鏡頭俯瞰這一切,輕松的按下快門,保存住一張張美麗的風景。
雷軍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當去婺源之行開始的那一刻,我無法掩蓋內心的狂喜,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忘卻實物的熱量值,和朋友們在火車上瘋狂的吃著零食,喝著啤酒,開懷暢談。
這一切源于年初的一個朋友小聚。
那天,我和小文和老周在一家冒菜館子邊吃邊聊,說起婺源,精通列車時刻表的老周想到了一個從惠州來往婺源的火車線路,按照規劃,只用一個周末就能完成一次婺源之行,于是我心中埋藏的婺源夢立刻被喚醒,三個人一拍即合。最初的計劃是3月25日出行,因為種種原因,出行日期被推遲到了4月8日。在去時火車上喝酒聊天的我們,并不知道接下來的旅程會充滿驚喜和遺憾。在我看來,這些驚喜和遺憾恰如其分的點綴著婺源之美,讓我竟然還想用同樣的方式和它來一次秋天之約。
火車旅途
這次婺源之行的計劃,堪稱完美:星期五下午從惠州上火車,星期六早上6點多到達上饒,然后轉高鐵30分到達婺源,星期六在篁嶺景區游玩,晚上住在篁嶺景區,星期天睡到自然醒,再去李坑古鎮參觀,傍晚從婺源站乘高鐵再回上饒,晚上從上饒乘車返回,星期一早上6點50分,我們就可以回到達惠州,回家洗澡換了衣服就能直接上班了。
老周是這次旅行的核心人物,憑借對鐵路車次的熟悉,每年春節求他幫忙搶火車票的人不計其數,可怕的是,他居然從不落空,不但能搶到票,而且還能從幾條回家線路中,挑選一個時間最完美的,堪稱“火車達人”,這次小聚,他聽到我的夢想,幾乎不費腦子,就幫我設計出了這條火車線路。既能幫我把夢想實現,還順便叫上小伙伴們一起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周末跨省游。我們奢侈的占據了一個臥鋪隔間的6個鋪位,于是雞肉、豬腳、腌蘿卜等各種食物擺滿了小桌,一場狂歡迫在眉急。雖然想著出發時的體重讀數來之不易,我還是壓了一口啤酒穩了穩波動的思緒。
這場食物與吃貨的狂歡一直持續到列車員宣布關燈。大家各自洗漱完畢,爬上鋪位休息。窗外漆黑一片,偶爾能在遠處看到點點燈光,火車有節奏的發出鐵軌的碰撞聲,伴我們入睡。
到達上饒火車站的時候,天還沒有亮,火車站廣場邊上有賣炒粉和烤雞腿的攤位。我們一行5個大人,2個小朋友,一落座就把小攤的兩張小桌子坐滿了。炒米粉一入口,首先感覺到的,是濃濃的辣味,其他味道全部消失了。咳嗽、眼淚,喉嚨著火,平時以辣不怕自居的我,被這一碗江西米粉搞得十分狼狽。天空開始發白的時候,粉攤老板娘開始收攤,收拾的差不多了,干脆與我們同坐,等著我們吃完。與老板娘攀談時,才知道經營這個小攤,也著實不易,要從晚上12點經營到早上7點,趕在城管上班前,消失的無影無蹤。
當天已大亮,我終于,看清了上饒火車站的全貌,這是一個巨大的交通樞紐,普通列車,高速鐵路,公交線路都在這里匯集。這次火車旅行的關鍵因素,就是上饒火車站的這種樞紐結構,節省了在其他地方需要在兩個車站間奔波的時間。將普通列車與高速鐵路合二為一的車站,這在全國來說也十分罕見。
乘高鐵去婺源只需要半個小時,米粉并沒有吃飽,我們從容的利用等待的時間,在車站的麥當勞餐廳補充了能量,孩子們最是興奮。我們是第一個進店的客人,在一張碩大的餐臺上,繼續著車廂里食物與吃貨的狂歡。
婺源站,是合福高鐵路段上的一個中型車站,設計車站建筑也是徽派建筑風格,火車廣場中央,矗立著詹天佑的塑像,提醒著人們,這里是中國最早的鐵路工程師的家鄉。這位偉人在1905年,就為中國修建了一條張京鐵路,創建“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鐵路。如果這位偉人知道,自己的家鄉在其修建鐵路的109年后,也就是2014年才通了火車,會作何感想。
相比之下,回程的火車上我們要安靜許多,大家早早的睡了,拖著疲憊的身體,臉都懶得洗了。唯一的驚喜是列車員妹妹異常美麗,看著她走過來,趕忙叫小陳偷拍了這張相片。
火車在夜晚劃過鐵軌,我們在搖曳的鋪位上安睡,這也是我喜歡火車旅行最重要的原因:時間節省,旅途愉快。
雨中篁嶺
原本我們的計劃是乘坐中巴到篁嶺村,無奈,熱情的包車司機把一下車的我們團團圍住,幾番價格博弈,發現價格還算合理,便同意包車前往預定的客棧。一行7人,150元,我們上了一輛停在停車場的小巴車。和剛才拉客的中介不同,這位司機大哥并不善言辭,車子一上公路,就奇怪的問我們,怎么現在才來婺源?前兩天的機幾場大雨,油菜花都謝了。我只能在心里默念,還能因為什么?因為我們是無奈的上班族啊。
司機大哥說的問題,倒是讓我又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旅行的意義,它到底是什么?曾經在一首歌里,聽到歌中凄美的唱“離開你,就是旅行的意義!”可那是一個芳華正茂的小姑娘的說法,作為一個剛滿40歲的大叔,我旅行的意義究竟又是什么?也許這個問題,要留到很多年以后才能完整的總結。我的旅行最看重的不是自然風光,我更在意那些可以看到的,觸碰到的,或者聽到的歷史。
汽車在嶄新的公路上飛奔,經過一個個坐落于青山綠水間的白色村莊。徽派建筑,這個漢民族最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就這樣肆無忌憚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當我驚嘆于這里的居民對傳統建筑的傳承之時,司機大叔再次打破平靜,他說,這里住的好多不是婺源本地人,是外地移民,但是建房子的時候,必須繳納3000元保證金,如果不按照徽派風格修建房屋,不但保證金會被沒收,房子也不準建。多么實誠的大哥,不給旅行者一點點遐想的空間。
當我們到達篁嶺村,司機大哥堅持把我們送到客棧門口,本來我們希望明天回程的時候,再聯系這位大哥,可這位大哥告訴我們,你們搭婺源的回程車,或者中巴班車回去更方便省錢。好吧,希望有緣下次還能在婺源遇到這么實誠的大哥。
上午10點前,我們到達目的地,行李也安頓好了,喂飽肚子,小憩片刻。婺源之行的核心形成就此展開。下午2點,我們乘纜車進入景區,到了山頂,走了小段土路,一個由徽派建筑組成的小山村進入了我的視線。一開始的幾幢建筑,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村口的一個大宅子被改造成了博物館,介紹婺源的風俗習慣,接下來的一幢被改造成了一個非常豪華的酒店,我也曾經建議住在這里,因為實在太貴,在一片反對聲中,被否決。可沿著進村的小道向上走著,便越看越不同凡響了。心情從感懷,到驚喜,進而狂喜起來。
最先讓我感嘆的是每棟建筑上的木雕梁,厚著臉皮跟著別人旅行團的講解員,聽這些建筑的故事,每個木雕都有一段故事,而每個故事都是房子主人想向別人傳達的想法。有的人,想告訴別人自己識文重教,有的人則單純的希望告訴大家,自己有錢。站在這樣一大片木雕前,從門,到窗,到梁,到二樓的露臺,滿眼的木雕,這個宅子的主人是怎樣的顯赫。我的相機拍不出這種驚嘆,我的言語也說不出這種驚嘆,甚至我的眼睛也裝不下了。
據說“篁嶺曬秋”是這里最美的景色,無奈,我們是春天來的,只看到空空的架子,和偶爾曬出來的春茶。然而當我漫步在小村的中心,層層疊疊的古宅,還是讓我激動不已。腦子里一邊想象著秋天的勝景,一邊用眼睛貪婪的欣賞著古建筑帶來美景,我特別喜歡古建筑的屋頂結構,依次擺放的瓦片,末端翹起的屋檐,美不勝收。漫步其中,即使天空飄雨也全然不顧了,小村在雨中仿佛更加清爽宜人。
旅行的意義,是欣賞美景,至少有一個意義是美景。
因為下雨,穿過村莊的小渠里充滿了水,自上而下嘩啦啦的在從村子穿過。站在高處俯瞰整個古村,實在是一種享受,每個古宅子都依照山勢的角度而建,錯落有致,這些古宅的建筑風格似,細節卻都各不相同。在樹木和山峰的襯托下,仿佛世外桃源。雨越下越大,游客們紛紛入戶避雨,小吃店的生意一下子好了起來。其實坐在這個閣樓上,看雨中的篁嶺也不錯。遠處的梯田,近處的村莊,見不到藍天白云,一切籠罩在雨霧中,有些雨霧遮蓋了山頂,仿佛再往上走就能觸摸云彩一般。雙手扶住窗沿,耳朵里聽到的,全是雨水掉落的聲音。我喜歡篁嶺古宅里的天井,像這樣的雨天,雨水順著屋檐流到天井里,一個大水缸擺放在天井的一側,雨水剛好注入,如果屋里不巧遇到火情,還可以就地取材,瞬間滅火,除了寓意財源滾滾,還寓意有備無患。在中國的古建筑中,或奢華,或簡樸,卻從來不缺乏生活的智慧,這也是最讓我心動的地方。
遇到這樣的天氣,有人覺得運氣不好,我雖不認同,但攝影水平不高,不能把雨中的篁嶺拍的美麗,算是我自己的一個遺憾吧。下午5點左右,我們坐在下山的纜車上,天空和遠方完全被雨霧籠罩,我這時卻有了秋天再來的想法,能否成行彌補遺憾,就順其自然吧。
有家客棧
我們住的客棧叫“有家客棧”(老板太好了,必須打廣告),廳堂布置的干凈大方,和所有徽派建筑一樣,廳堂有香案和八仙桌。驚喜的是當其他田里的油菜花都已凋謝,客棧門前,還有一小片金黃的油菜花,好像專門挺過風雨等待著我們一樣。從窗子望出去,能看到一個個纜車的車廂,依次升上山去。客棧的老板娘是一個很和藹的大姐,燒的一手好菜,房間也干凈整齊。我們在廳堂的八仙桌上吃飯,廳堂的邊上還有一個客廳,布藝沙發對著電視,洗好的被單和水果、飲料、紙巾不拘小節的對方在客廳的墻角。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客棧。廳堂的后面是一個很大的廚房,廚房的左半邊保留了柴火灶臺,右半邊則是現代化的廚房用具,煤氣爐抽油煙機一應俱全,穿過廚房是男主人的工作間,他是一個制作仿古家具的木匠,我們特別喜歡的那張八仙桌和供臺,就是男主人親手制作的。
下午5點,我們濕漉漉的回來,洗了熱水澡,慢悠悠的下樓來,老板娘已經準備好晚飯了。男主人親自端上來一碗蒸肉,告訴我,這道菜是我們這里請師傅干活必須要準備的,如果請師傅干活沒準備這個蒸肉,那師傅是要不高興的。我也搞不清楚,男主人說的師傅,是風水師傅,還是木工師傅,或者根本就是說的是他自己,但一筷子蒸肉入口,我什么也不管了,管他什么熱量、什么體重,還有什么師傅!口中只有一股濃香,筷子上的剩下的瘦肉快還呼呼冒著熱氣。小文也開動了,她絕不放過一塊熏肉。小李,小陳,主攻農家自產的青菜。最后,我們都吃撐了!
吃完飯,老周回房間看恒大隊的一場足球賽,小陳和小李可能是走累了,早早上樓了。小文在客廳的沙發上扯過一張被單就地打了一個盹兒。客棧老板的小女兒和她的男朋友負責收拾碗筷。我則舒服的坐在沙發上和小朋友一起看快樂大本營。小女兒的男朋友很是靦腆,總是背對著我們默默的擺弄著手機,而小女兒就大方的坐下和我們聊天,手里卻一刻不停的做著十字繡的手工。我才知道原來有家客棧上上下下裝飾的十字繡畫作,其實并不是市場買的商品,而是這家小女兒親手制作的。
原來小女兒是學美術的,他們家三個女兒,每到周末,他們的媽媽就要根據客棧的訂房量,決定拉那個或者那幾個女兒回來幫忙,這周輪到小女兒回來幫忙了。她給我們講了村子里的發展歷程和鄰里間的故事,原來她們家的舊房子就在我們下午游覽的篁嶺山上。因為旅游開發,他們搬到了山下的村子里,搞起了這家客棧。一家人中,爸爸做木工,媽媽打理客棧,女兒們有各自的工作,到了周末或旺季就回家來幫忙客棧的生意。聊了這么久,也沒見她停下手中的針線活,真是一個勤勞的小姑娘,如果上饒車站買炒米粉的阿姨,總是不知疲倦的工作著。
晚上11點半,男主人和女主人結束村里的朋友聚會,回來了。看到我們還在聊天,也有了興致,說起篁嶺的景色,我不住的贊嘆,說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古村落之一。男主人卻毫不忌諱的說,哎,在我眼里,那里是我長大的地方,是最“丑”的地方。我一臉愕然,聽男主人細說,才明白,他嘴里說的“丑”,實際上是指的貧窮所帶來的困苦生活。其實和很多當年的孩子一樣,男主上學的時候,每個星期2斤米,一罐子腌菜。這就是他要維持一星期的口糧。我記得爸爸也和我說過同樣的故事,只不過,一罐子腌菜,被換成了一罐子魚露,或者一罐子豆瓣醬,功能都是一樣:只是想讓蒼白的米飯有些許味道而已。說起現在的生活,男主和女主很是滿足,問他們還有什么遺憾,男主說,你們在篁嶺看到的那些木雕已經失傳了,年輕一代吃不了這個苦,沒有人學這個,非常可惜。我想,這確實是一大遺憾了。而女主則是對著小女兒說,要是你能去再讀讀書就更好了。小女兒把臉扭向我們,吐吐舌頭。
這種勤勞和感恩的生活態度,傳遞著快樂。第二天中午,我們作為客棧的“老顧客”也走進廚房和田間,幫忙起來,我負責燒火煮水,蒸飯,小陳則下田弄了很多魚心草來親自拌涼菜給我們吃。男主一看這東西,不停的問,有沒有毒?有沒有毒?我們這里人不吃,豬才吃的哦!等我們端上桌,他也拿著筷子來嘗了一口,因為吃不慣魚心草的味道,連說不好吃啊!逗得我們哈哈大笑。為了給我們準備午飯,新客人入住的時候,女主人都來不及給他們準備飯菜了,分別的時候,她給兩個小朋友每人一根甘蔗帶在路上。
選擇有家客棧,的確比山頂的豪華酒店要更有滋味,除了飯菜可口,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與這家人聊天的經歷,他們所透露出的勤勞、感恩、實實在在的態度,感染著周圍的人和來此入住的游客,分享著快樂的生活。
有家客棧,希望還能再來。
李坑古鎮
我們包下了有家客棧的私家車回婺源車站,中途順便游覽了李坑古鎮。這里依然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是驚喜。美中不足就是商業的過度開發,讓這里的歷史被現代的遮陽傘和廣告牌所遮擋了,是遺憾。讓我真正震撼的,依然是那些木雕,因為知道這些工藝已經在此地失傳,則帶著更加珍惜的心情欣賞著。
一條小河在古鎮中穿過,兩邊的古建筑較篁嶺要更為雄偉一些。小巷幽深,一些孩子們沒有生活的壓力,在田間盡情的玩耍。我看到一些房子貼出了民宿的招牌。如果時間允許,我想我會和我的背包一起來,也會住下來。我的一個朋友說過,要拍攝古鎮,只是走馬觀花的行拍肯定不行,一定要住下來,才能發現其中的美來。我看到哪位橋頭的畫家,隨手用國畫技法描繪著李坑的美景。結合朋友的話,心想,這是要經歷怎樣的積淀才能有如此嫻熟的技藝呢。遠近濃淡,每一筆下去都把這里所有的美留了下來,把丑的摒棄。
環境的變化,并不能全不盡如人意,心情確是自己可以左右了。
回到婺源站,再次踏上回程的旅途,那些遺憾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和這些小伙伴們一起乘著火車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周末旅行。
用一句我的座右銘來總結這次旅行吧:時間最寶貴,快樂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