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了這么一個問題
這個世界,難道真的容不下內向者么?
曾有調查表明:世界上70%的成功者都屬內向型性格。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不善言辭,善于獨處,熱愛研究新技術;
股神巴菲特也曾患幼自閉癥,盯著一把牙刷一看就是兩個小時;
喬布斯童年的經歷造就了他內斂的性格,信奉宗教,使他倡導簡約的品牌理念。
盡管如此,這個世界,似乎對內向者還是存在許多的偏見:
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都誤解了內向者。其實內向者并不討厭人。我們也不是社交恐懼OR習慣性害羞,我們只是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來為自己充能。
我也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
小時候,媽媽總說:“這孩子,見了生人就躲,長大肯定沒出息。”(內向=沒出息)
上學時,老師說:“其實是個聰明孩子,就是太膽小,以后只能吃公家飯。”(內向=保守)
找工作,面試官說:“我們需要那種勇于表達自己,積極進取的員工。”(內向=沒有進取心)
相親后,姑娘說:“太悶了,以后肯定不懂情調。”(內向=無趣)
美國有一位專門研究內向性格的專家蘇珊?凱恩(susancain),她寫了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書中認為: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相——這一點上,中國也越來越像美國。
所以很多內向型人,都一度很羨慕那些能在人群中高談闊論、在朋友聚會時談笑風生的人,雖然明知那些場面話沒有一句話是走心的
于是,他們開始屈從于社會偏見,強迫自己從心愛的書里走出來,強迫自己融入那些熱鬧的社交場合,強迫自己與莫名其妙的人強顏歡笑,還美其名曰:改造性格。
一位所謂的成功人士在“成功性格培訓”上,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悟”時說:“我從小就很內向,特別不自信。跟別人說話也是結結巴巴,大學畢業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工作。后來,一個偶爾的機會,我上了這個課,從此我努力改變自己,大膽地跟陌生人聊天,不管會不會被對方嘲笑。今天,我在這里為大家演講,因為我已經不再是那個孤僻自卑的我了……”
你騙誰呢,大哥!不就是為了賣個課嗎?你不是成功的改變了自己,你是成功的惡心了自己!
內向型人心里感受過于豐富,或者邏輯過于復雜,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反而變得結結巴巴,辭不達意。
而交流就是一門技術,只要智商沒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人人都可以突飛猛進,根本不管你內向還是外向。
所以交流能力不是原因,“內向型人不善于社交”的偏見,是因為這兩種人社交的目的有天壤之別。
內向型人最經典的場景是,和一個要好的朋友聊得像個八婆,猛地插進來一個普通朋友,秒變高冷淑女。
換句話說,他們最討厭的不是社交活動,而是浪費時間的低質量社交。
對外向型的人而言,交流就是他的USB接口,型號通用,即插即用,聊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而自信的內向型的人,從來不相信在酒桌上交流了幾句話,就變成熟得可以穿一條褲子。他們認為,那些人自來熟的人,只是想讓自己在陌生人中顯得更合群而已。
內向型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穩定的親密關系,他們的朋友雖然不多,但走心的朋友一點也不比別人少。
就像下圖所示,內向者大多不是擅長閑聊的人,相比之下,我們更擅長寫作。當他們默默不語的時候,他們很可能在聽你說,也有可能已經……開始走神了。總之,我們其實并沒有心情不好。
所以,下次如果你碰上一個內向的孩子,別老問他是不是不開心,為什么不說話,或者,你是不是討厭這里的誰?
因為這樣的話,最后惹得他們不高興的,往往正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