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前線月余,繁忙的工作告一段落。業余時間除了學習太極拳之外,第二次拜讀唐浩明版的《曾國藩》,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與第一次理解、收貨全然不同,雖然時代變遷、位置相差懸殊,但之于學問、修身、做事都感覺受益匪淺,對他為何備受推崇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克己修身,終身篤行。曾被點翰林后師從唐鑒,信奉“若非圣賢,即為禽獸”的觀念,勿以惡小而為之,女色、錢財、懶惰等人之本性略有苗頭,甚至夢中羨慕別人得錢財都要深刻自我反省,并如實寫入日記,嚴厲進行自我批評,雖貴為封疆,仍終身篤行,可以說曾為克己修身、身體力行之典范。第二次墨絰出山更是一改以前申韓作風,外行黃老,做申韓之事,外圓內方,漸進為人為官之佳境,可見自我修身、自省、提升之效果。
二、求學勤勉。曾論才華不及左季高、論博聞強記不如胡林翼,然曾終身勤學善思,養成“看、讀、寫、作”的學習習慣,雖公務繁忙,卻堅持寫日記,讀書,對諸子百家、歷史人物、古籍文章皆有見地,今人無法企及。
三、善于總結,大道至簡。曾特別善于總結,無論學問、修身、團練、做官、相人、處事都在深入剖析的前提下,按照“簡則易知、易則易行”原則提煉出精髓,便于記憶和傳承。比如曾教導李鴻章:求人知道有三端,曰訪查、教化、督責;治事之道有三端,曰剖析、簡要、綜核。封疆大吏淺淺數語,就指出精髓。可見大道至簡,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尤其“一把手”和機關同志。深入剖析才能考慮充分,更好的結合實際,提高政策制度的實用性,淺出才能便于傳達和執行,而現在呢?上下一般出,各級機關都當復印機,一件和基層關系不大的小事,也要穿鞋帶帽、洋洋數言,基層同志哪有學習和理解的時間。以當時封建帝制、國無良軍、腐敗當道、外憂內亂,尚只“剖析、簡要、綜核”區區六字,當今盛世有何難事?有何事需要這么復雜?
四、善于育人、用人。曾以誘人日進為人生三喜之一,有友如胡林翼、左宗棠、劉蓉、郭松齡、羅澤南……,門生弟子如李鴻章、彭玉麟、楊載福、曾國荃、鮑超、楊國棟……。其選人、育人、用人之能力冠于當世。選人重人品、德行、操守,育人能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用人能量才適用,人盡其才。業由才興,培養人才、任人唯賢應該成為每一名領導干部的己任。論語說:“舉直錯諸枉”,任何事業、功業首在用人。
五、審時度勢,經世致用。曾之審時度勢有兩個情節上體現,一是與權臣肅順交往,以史為鑒,準確預判肅順結局而在其推薦的情況下未回信感謝。二是對待當時洋人的態度,正確認識到與洋人的差距,軟硬兼施,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遠見卓識,并率先建立了軍火庫,采購輪船和大炮。經世致用上曾學的是經世之學,立長久功業,經濟、軍事、民生、夷務,均能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
后世有“曾國藩仍是士大夫階級的代表”,然而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之前,就曾的時代而言其做人、做官、做學問均可為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