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出我世界》的舞臺上,江疏影講到自己曾經一段痛苦的經歷。在大學的時候,她參演一部戲,拍戲的時候,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執行導演的一句話就會讓她覺得是不是自己演得不好,深陷自卑的境地,越演越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害怕與人交流,她說那時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與自己為敵,自己的生活變得孤獨、無助甚至冷漠。
自卑,這是社交恐懼癥患者內心深處的 一種表現,他們往往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心理咨詢師王宇在他的《社交恐懼癥》一書中,就對社交恐懼癥者進行了深度剖析和人格畫像。
王宇是一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在國內心理咨詢機構擔任主任,他咨詢案例近3000例,治療時長超15000小時。經驗豐富,對社交恐懼癥有很深刻的研究 。擅長解決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社交恐懼癥等各類神經癥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影。曾經出版過暢銷書籍《走出抑郁癥:一個抑郁癥患者的成功自救》。
《社交恐懼癥》一書結合大量的案例,由淺入深較為全面地解讀了社交恐懼癥的發生發展規律、自測判斷標準、認知障礙、深層心理問題以及改變的方法。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看看你到底在恐懼什么?
社交恐懼癥是指患者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產生異乎尋常的、持久的恐懼和緊張不安,對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人們往往容易把一些飽受煎熬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看成是性格內向孤僻的人。實際上,性格的內外與外向與社交恐懼基本沒什么關系,外向的人也可能對社交產生恐懼,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別人的看法敏感。就像江疏影一樣,在外人看來,演員見多識廣,接觸的人也多,應該是外向性格的,怎么會是社交恐懼癥呢?
殊不知,她們也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對別人的眼神和言語敏感。這會讓他們和別人產生距離感,變得越來越孤僻。社交恐懼是一種隱形的傷痛,它不像生理疾病可以獲得他人的理解和關心。
在知乎上,有位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的癥狀和生活狀態:
我害怕聚會,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去之前腦海里會預演流程,擔心無法融入其中。
直視人的眼睛,結果就是——像突然失重一樣,血沖大腦,“嗡”的一下。
羨慕那些活潑開朗、外向靈動的孩子,覺得他們像快樂的天使。
但是,判斷自己是否屬于社交恐懼,不僅要根據主觀體驗,也要依據專業的診斷標準。當然,確診還是要去相關的醫療機構和心理咨詢中心,找專業的醫師進行判斷。
根據美國精神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有一個評判點,那就是社交恐懼必須影響到生活,引起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續六個月。
社交恐懼的表現千差萬別,書中把社交恐懼的癥狀細分為:對視恐懼、余光恐懼、赤面恐懼、表情恐懼、手抖恐懼、口吃恐懼。這些都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癥狀。當然,社交恐懼的癥狀遠不止這些,凡是自認為丟人的事,會被他人看不起或是嘲笑的,都會引起恐懼,比如個子矮、長得丑、愛放屁、有口臭等等,有多少種丟人的事情,就會有多少癥狀。
其實,無法接受癥狀就是因為無法面對丟人和被否定的可能性。
自卑,就是社交恐懼的一種表現。
心理學家阿德勒對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釋,稱其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我為什么自卑呢?一位男性網友這樣說到:
“我長得不帥,氣質普通,學習一般,交際能力也一般,還有點懶;穿著打扮不時髦,有點土;人也不成熟,有點幼稚;說話沒什么威懾力,別人也沒那么關注我;肘部還有點殘疾。”
其實,長相不帥,氣質普通的人多得是,也沒見人人都這么自卑,人家不是一樣活得快樂,生活充滿陽光。
自卑的人總是注意到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忽略了自己好的一面,他總是拿自己不好的一面和別人好的面比,就像一個長相普通的人和容貌帥氣漂亮的演員比外貌,那只會讓自己更自慚形穢。
真正的自信源于自我接納,源于可以接受最不堪的自己,而虛假的自負則來自試圖把自己的一切變得完美,超越身邊的所有人。
太多人被社交恐懼所困擾,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敏感到要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別人心中的標尺。別人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嗎?自己深陷于別人的目光中不能自拔,越想做好就越是做不好。
那怎樣才能超越內心的沖突與掙扎,破繭而出,獲得新生與成長?
許多人有了癥狀,就急于找到醫生,要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醫生不能立即去除癥狀,他就會對治療失望。有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在日常的事情上也許行得通,但對于復雜的人心來說,往往行不通。
心理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是一味找尋去除癥狀的法子,而是在這個過程中領悟到自己對去除癥狀的執著,并且反思對自己一貫的逼迫與做好一切的幻想。只有停止逼迫與幻想,才能與癥狀和解,與自己和解,與現實和解。
自卑的人只有調整好心態,面對自己,成為自己,由此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