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跟我喝過同樣的乳汁,我們在同一個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里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
——我說的是“爸爸”
——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
這部小說出版至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讀者很難想象這是“卡勒德.胡賽尼”寫出的第一本小說,可其中包含的真實樸質的情感令許多讀者合上書頁卻免不了厚重的沉思。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孩子,天生兔唇,比他小一歲。他們從小失去媽媽,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文中阿米爾說“喝過同樣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小說前幾章,阿米爾就說“哈桑從未拒絕過我任何事”
哈桑說“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哈桑說“做什么?”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哈桑說“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阿米爾被這一反問問得無所適從,也許他在想:他真的會讓哈桑去做嗎?他何時冒出來這懷疑哈桑的念頭了?
或許是在他覺得父親更喜歡哈桑,他要得到父親的愛,于是他設計將哈桑逐出了家門的時候。
他陷害哈桑
——“錢是你偷的嗎?你偷了阿米爾的手表嗎?哈桑”
——“是”哈桑說。
“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
“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超過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
他想起追風箏大賽時,哈桑負責追回他的風箏,只要他適時追回來,他們就贏了。可哈桑遲遲不歸,阿米爾在黑暗中發現那群人圍著哈桑,就是那天圍住了他們、哈桑為捍衛阿米爾的榮譽替阿米爾嚇跑的那群人,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呆在黑暗中。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老爺會擔心的”。哈桑只說了這么一句。
“我很高興,我不用看著他的眼睛”
“我最怕看到的——真誠的奉獻。所有這些里,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可蕓蕓眾生中,只有哈桑教給他。
哈桑離開了。不久之間,阿米爾一家也去了美國,在那里生活了多年。直到拉辛汗的那個電話。拉辛汗是他父親的好朋友,電話里說哈桑死了,他希望阿米爾回到阿富汗,將哈桑的兒子從戰亂中帶回來,同時,阿米爾知曉了一個驚天秘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拉辛汗說“哈桑問了很多有關于你的問題。你結婚了嗎?你有孩子嗎?你多高?你還放風箏嗎?還去電影院嗎?你快樂嗎?”
哈桑留給阿米爾的那封遺信里面說“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他決定帶回那個孩子。哈桑的孩子。為此一次次身處艱難的處境,一次次害怕就算河水也能沖離的當仁不讓的責任,又一次次堅定要保護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過程中,他被人打,下巴劇痛肋骨斷裂,可他拼命的大笑——“我大笑,因為我知道,在我大腦深處某個隱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這樣的事。我從不覺得高興,從來就不覺得好受一些,根本就沒有過,但我現在感覺到了。”
他的上唇因為沖擊力裂成了兩半,從人種裂開,像兔唇那樣。
此時的阿米爾得到救贖了吧,那伴隨著他生命長河日日夜夜里的悔恨與愧疚,在此得到一點點安慰了吧。
從前“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而今,“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風箏是阿米爾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千萬讀者心中那個期許的阿米爾。
也許每個人都是阿米爾,總是要歷經失去方能知曉自己一生中最不能缺失的部分。也許每個人都是哈桑,堅定地相信愛與被愛,善意與被善意。
小說的最后,阿米爾在奔跑,他在追索拉博的風箏。
“為你,千千萬萬遍”,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