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沒有春
李陽最近有些苦惱,一直被“我是不是個混蛋”這個問題困擾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擔憂,是因為他覺得,他恐怕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太大的壓力。
雖然大家都說像喬布斯這樣的強人,在工作中對身邊的人來說,基本都是混蛋。可是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基層主管,要真讓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恐怕隊伍就要散了,員工的感知很差,對自己未來的發展也不利。
比如最近的一個例子,由于項目群目前普遍的,對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不滿意,李陽便讓UX用戶體驗設計的Leader林晨,出一份項目群的用戶體驗保障機制。結果時間一周一周的過去,李陽連看了幾稿都不滿意。到后面,李陽發現,林晨看見他干脆繞著走了。
李陽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主動找了林晨溝通。林晨告訴他,有時候覺得你太嚴厲了。他們就這個例子展開了討論,通過這次討論,李陽才意識到,盡管他一次又一次地強調、解說他的要求和目標,但是林晨他們其實并不能理解。簡單說就是,林晨他們不能理解“如何做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和“UX團隊的運作機制”之間的差別。而李陽要的是如何做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的機制。
在李陽看來,立足點不同,會讓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結果,有著天壤之別。可是在林晨他們看來,原材料不都一樣嗎?李陽想了想,跟林晨解釋說,這就好比我們準備好了同樣的蝦,廚師師傅卻可以做出兩道完全不同的菜,白灼蝦和多寶蝦。
因為目標不同(白灼蝦和多寶蝦),雖然主料(蝦)是一樣的,你要準備的輔料(素材)就會不同;你要炒菜的程序(報告結構)就會不同;你面向的對象也不同,吃這兩個菜的顧客的口味和訴求一定不同,能否讓這道菜對上顧客的口味,決定了這道菜能否成功。
你看,目標、對象、結構,是解決問題,包括一篇文章/報告最重要的元素,有了這些元素才去組織素材。這些最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如何能認為這兩個東西是一樣的呢?林晨意識到了問題,回去后重新調整了思路,兩人終于達成了共識。
同時,李陽也意識到了這是認知的差異。回想起來這樣的場景其實一點不少。每次李陽都是一次又一次地說明他的要求,但是一周兩周過去,大家拿上來的東西都不是自己要的。這樣的情形下,他的火氣就越來越大,大家的沮喪也就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樣除了讓氣氛變得緊張,其實并不能解決問題。可是,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嗎?結合這次的案例,李陽仔細想了下 ,認知的差異確實無法避免,但卻可以通過結構化思考問題的方法,來加快達成共識的速度。
李陽列出了后續的行動計劃:
1.先對齊目標。
不能簡單地下達任務,要先把做這件事兒的目標、價值說清楚了,這就是以終為始,給彼此先立了個靶子。有了這個靶子可以避免后續跑偏了,同時也是立了個標準,用以驗收結果。
2.明確對象。
不論是解決方案、總結報告還是一個運作機制,都需要明確適用對象。即你首先要清楚受眾范圍,清楚自己要解決的是“誰”的問題。在企業內部,這個問題會更加復雜。在消費者行業,往往客戶和用戶是合體的,但在企業內部,這兩者往往不同。如何平衡好客戶和用戶的訴求,是個學問。
3.在結構上達成共識。
目標和對象清楚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結構了。目標和對象確保你做對事情,結構則決定了你正確的做事,正確的“說”事。一篇文檔,不論是解決方案、總結報告還是運作機制,本質上都是說事。
結構是一篇文檔的“綱”,有了這個綱,再去準備素材,素材就是“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綱舉目張,一篇文檔基本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做好修辭,潤下色。
因此,在結構上達成共識,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澄清和爭吵,加快達成結果的進度。當然,李陽也明白,處理事情的方法要因應認知的升級而調整。
總結一下:
認知差異不可避免,可以通過結構化思考問題的方法,來加快達成共識的速度。具體分為三步:對齊目標、明確對象、鎖定結構。
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一些文字,希望對你有幫助。上一篇《總盯住別人的錯誤,會成為自己成長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