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永軍,這是我的“每天寫一篇”原創文章的第58篇。
《論語述而篇第七》第一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李里先生《論語講義》認為:《述而》篇是孔子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的集中記錄。第五、第六篇講人才的重要性、對人才的評價及對人才的要求。而人才從何而來?從教育中來,故第七篇緊接著講教育。孔子的理想是通過教化來改變社會現實,故而教育就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所以《述而》篇在《論語》中有極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舊時代的平民弟子在私塾中讀《論語》往往從《學而》讀到《述而》就對孔子思想基本明了了,并終身受用,原因就在這里。
“述而不作”是整個第七篇的核心思想。
孔子說自己是這樣一個人:“傳述圣賢之道而不妄作,相信而又喜好古代的文化“,他謙虛地說“竊比于我老彭”,老彭是兩個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說他活了八百年。
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個可能是我們大家最為關心的。
什么叫述?就是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保留傳統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繼續起來,流傳下來,比如我現在簡書上寫《悅讀論語》,這就叫做述,把圣人之道解讀給大家聽,但不是“廢書不觀”,這些書都不要了,我就在群里瞎講。
在這個傳述的過程當中,就有一個問題了,因為講的是古圣先賢的學說,不管在道理、時空,還是語言方面都有障礙,不容易聽懂。聽不懂怎么辦呢?聽不懂,就需要用能使當代人聽懂的方法,來為大家講。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里一個很深厚的思想就是“信而好古”。信,就是起信、誠信,儒家很講信。圣人之道首先是信,沒有信就不可以敬。首先是信古,信而好古。為什么要信而好古呢?中國是農業國,種莊稼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經驗。有經驗才能使我們的莊稼長得好,經驗從哪里來?從老人那里來。所以要敬重老人?因為老人有經驗。青年的經驗都是老人傳給你的,代代相傳。其實這個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深意,代代相傳。所以信而好古,是保持歷史人生的經驗,孔子對此,持以非常慎重的態度,實在了不起。
可是他還謙虛地說“竊比于我老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想向老子、彭祖看齊。這兩個人都是講傳統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總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說:“我沒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個老古董而已。”
其實,現代提倡讀論語,講論語,我又何嘗不是一個老古董。只不過我是利用了現代化的互聯網和簡書的工具。很多人認為這則論語與現代社會不符,因為現代一直的提倡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創新從何而來?創新的目的又是什么?沒有繼承,就很難有發展,推陳出新。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創新的目的,是更好的為了人生的幸福和人類的福址。這方面中華文化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
一孔之見,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