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是家里的小喇叭。每天早上醒來,就開始了一天的呱唧呱唧,直到晚上熄燈,那時候,好像家里人所有的話都讓我一人講了。
現在回想,我和姐姐的小床上被我掛了一串風鈴,是我從梅姐的小玩意兒里面淘回來的。那時候覺得,怎么會有這么漂亮的東西,我小心地藏在盒子里,高興了拿出來擺弄一下。
想必是看了當時的電視劇,想必有搖鈴鐺的橋段,不然我干嘛把那串風鈴拿出來掛在床頂。特鬧騰的我,在掛起了風鈴的晚上,迫不及待地搖了搖,然后表示,大家要睡覺啦,我要關燈啦,以后搖鈴就是暗號。他們怎么會那么寵我,肯定是因為我是爸媽的孩子,我姐姐的妹妹。
幼兒園每天都會聽故事,回到家,我要即興表演給我媽媽和姐姐看,她們笑的時候,我就說的越精彩,我是家里的開心果。
然后,我上了小學,中學,大學,小喇叭就不愛說話了。
我特別懷念那個自以為是,目無法紀,天真爛漫的小喇叭,我正在一點一點,讓那個我回來。
————————————————我是回到現實分界線——————————————
昨日去看了童書展,做專業觀眾的第二年。明年我就不是學生了,我還會是專業觀眾嗎?
今年比去年好,雖然仍然是不帶目的性地閑逛,多了些興趣,對原創的童書莫名地感覺親切,或許因為自己羨慕那些做心之所向的人。給我然哥買了一個游戲盒子,能認字,講故事,但最吸引的,絕對是因為那個姐姐說了一句“小孩子都喜歡勾東西”。我瞬間相信這是一個懂孩子的人做的,因為我然哥和我圓妹真的這樣。
小孩子真的太像了,當然不是說長相、性格這些,而是成長階段的規律性。五嘗五谷香,七坐八爬,周歲跑,這些小俗語,果真是智慧,小孩子可不就是這么一步步長起來的。我問那個姐姐說,如果想要做童書,必須是媽媽嗎?“我覺得不用,每個媽媽都不一樣,我還是愿意相信小孩成長規律性的東西,蒙特梭利教育法啊,幼兒心理學啊。但我身邊的小朋友,我也會問他們問題,觀察他們的喜惡,我并不需要真的做一個媽媽。”
真好啊,可又不好,這說明,再也沒有我不能做的借口。一切都勝在,你要喜愛,然后就有路。
香港的一個印刷公司,也來參展,因為大陸的童書市場火熱,所以公司決定發展大陸市場,平衡大陸和海外經濟比重;版權交易也分熱鬧的和冷清的,有些人流不斷,有些干脆無人顧展;我感興趣的伊朗畫風繪本,有個出版社出了三輯,我剁手買了。雖然覺得沒甚長進,但總感覺比去年開心,肯定也是因為多了一些發現吧。
十一月快要過半,期待2018年的尾巴,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