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接到通知,滑縣學術技術帶頭人要在周二(25日)有一個專題培訓,我被分到第六組,需要帶九年級下冊的語文教學用書。頗為疑惑和糾結,教學用書到底指的哪一類?辦公桌上安靜的躺著一本《教材全解》是我比較鐘情和常用的教參,至于那本近年來被推崇的《鼎尖教案》我倒是謀面卻很少研讀;但更多情況下,作為一名自封為老教師的我,挾一課本就上講臺滔滔不絕的情景倒成了常態。這《教學用書》難不成是多年未見的大部頭?去總務,翻書柜,卻不可得。
張榮照局長以詩意的開場,引出“經典的,從不會退出歷史”“我們走得太久,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不忘初心,方能砥礪前行”,如此隆重的推介,讓我突然有種是重逢也是初見的感覺。分班分組之后,我從同伴手里終于又一次看到了她的廬山真面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很厚重的一本,翻開來看,古樸而不失親切。
猶記得學生時代,借用老師的教參書就是這種,封面設計很簡約,正文的字體大氣,里面有許多新鮮的,老師未曾講到的東西。比方《我的叔叔于勒》,老師大肆的批判了菲利普夫婦的冷酷無情唯利是圖,而教參上卻給出了另一種值得認可和同情的解釋:植于金錢至上的社會土壤,加上拮據的家庭背景,夾縫里的這對小市民對于于勒的期盼和躲避也有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和悲涼。就是大致的這一段解讀,給了我新鮮的認知思維,我開始嘗試思考,在遇到新問題時,可不可以有另外一面獨辟蹊徑?
剛剛參加工作,學校配的教參大抵也是這樣厚重的一本。備課之初,我開始認真的去研究參考書上給出的所有內容,單元目標文本解析課時安排教學建議補充材料等等,我從不敢落下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方才敢有所取舍。上課的時候未必會面面俱到,但我會結合教參規矩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近幾年來,她卻在案頭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新鮮的面孔,而且還頗受年輕人青睞。比方鼎尖教案,一個課時就會有好幾個教學設計,還配有學案、課時作業等,備課的時候,參考非常有針對性,拿來主義就行。而教學參考書就顯得過于原汁原味,而且也不能緊跟時代發展,凸現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再加上我們學校教導處的幾次搬家,那種烙印時代的老古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辦公桌。所以目前我們學校目前使用此書的人數為零,有十年以上教齡的老師對她有過交集還頗為懷念。
利用周末出題,終于可以好好捧讀(從兄弟學校的圖書室費盡周折,才有這次隆重的謀面機會),如見故交,親切有加。重新研讀,真可謂如相逢又如初見。
歸納我眼里的她,特點如下:
1.具有權威性,要認真學習,仔細閱讀。
教師教學用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在各種教參、教案等資料爭寵的時代,無疑不是為了考試服務,為了應試而生。不單單是講公開課的時候,才想起這個“宗”來,她給我們的是最本質的源泉,也是更廣闊的創造空間。為此我們必須排除各種應試資料的干擾,真正把教師教學用書擺在教學參考資料的第一位,所以我強烈要求學校能讓她歸來,重新得寵。同時,新老教師要對教師教學用書認真學習,仔細閱讀。
2.具有實用性,要正確借鑒,合理運用。
現行其他教師教學用書具有根強的實用性,大有“包辦”備課與教學之意。正確的備課流程是先研讀文本,再讀教參,再來設計;而不是拿來教參,照搬。我們還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自己所面對的班情學情。所以我們要正確借鑒教師教學用書提供的建議,合理運用教師教學用書所提供的資料。
3.具有知識性,要全面掌握,不斷提高。 《教師教學用書》在編寫的過程中,能夠準確詮釋先進的課程理念,涵蓋了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等。理念、課標才是每單元每課時嘴應該吃透的東西。作為語文教師,正確使用好《教師教學用書》,把握教材的內容、階段目標、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使教師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活動。
4.教學參考書,是參考,不是模板。教參上的所有模塊及內容都只是給我們教師的建議和參考,所有不切實際的拿來,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們現在倡導“生本課堂”,主角是學生。所以我們教師要在研讀的基礎上弄清哪些是可以“參”,哪些是可以“用”,哪些是“本宗”,哪些是“建議”,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性的做出自己的教學設計,上好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教參什么時候用?如何用?我的一點淺認識是:
一、全冊書備課前,研讀《教師教學用書》前言部分《教師教學用書》前言一般分為: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的主要特點、學習目標、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幾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教材的編寫要求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注意體現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個學段之間的銜接
二、單元備課前,解讀《教師教學用書》每單元前的簡析 通讀教師教學用書就是幫助教師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以便更好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教師教學用書》結合教材,對每單元的主題、每課的主要內容、課文的表達方法、修辭手法、課文的編排目的都進行了介紹,解讀好單元簡析,就是對本單元的所有課文的脈絡有認識和把握,在教學時就可以圍繞單元主題,將本單元學生所需掌握學習的目標清晰地分散在每一課,將知識點進行縱向的鏈接。
三、課時備課時,精讀《教師教學用書》中每課的所有內容 《教師教學用書》中對教材每課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建議、教學設計舉例、相關鏈接等內容都做了很詳細的詮釋,因此教師在進行課時備課時,必須明確本課內容對于學生學習目標有什么要求、重點要教什么、結合教材內容,教學時的難點在哪里,結合目標、重難點,到底怎樣設計教學,這就是解決為什么而教,要交給學生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如何確定學生學會了幾個問題。
四、復習檢測前,結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重溫《教師教學用書》中每課的知識點對于我們每位教師來說,每次期末考試前,都會帶領學生將本冊書所教授的知識進行一個全面復習鞏固,為學生理清脈絡,讓學生清楚自己本期學了什么,每課重點在哪里,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利用好《教師教學用書》,帶領學生將《教師教學用書中》強調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保證學生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性。
還有一個問題是使用教參的時間先后問題。備課時,是先看教材呢?還是先看教參呢?這是正確與錯誤的分水嶺。前者是正確的,后者是錯誤的。 同理,要使我們的教學有效、高效,我們的老師應該首先獨立自主地去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獨立自主”是語文教師走進教材的必由之路。要有“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的深入教材的意識和覺悟,直到自己讀懂、讀透、讀出教材的意蘊,使自己真正走進教材。
如果課文還沒有讀懂,就將教參上的有關材料一古腦兒倒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不負責任的,當學生多問兩個為什么的時候,教師就會啞口無言。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不可能有廣度和深度。 教參是一個方向,一個補充,是一個手杖,而不是模型。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教學用書上,也體現了這種理念;我們也應培養學生這種讀書學習的習慣和方法。教師如果不積極思考,不善于發現問題,在教學上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樣,在高效課堂背景下,這樣的老師也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學生。那么這是違背教參的初衷也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借用張榮照局長那句話,“經典的就不該退出歷史”;再見,依然如初親切貼心。說于教學用書聽――我們愿,與你同行,且行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