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中,在智族被滅后,司馬光寫了一段文字,對德與才的關(guān)系進行討論。司馬光認為,智瑤的滅亡在于他的才勝過了德。同時,司馬光提醒人們,只有分清德與才,才不會在用人上出現(xiàn)過失。
要分清德與才,那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司馬光認為“聰察強毅”是才,“正直中和”是德。這個很不好懂。不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就是有才;做好的事情,就是有德。比如說,一首曲子,我能把它彈得很好,我就是有“音樂才華”;一個人,他經(jīng)常做“好事”,就可以說他有德。
司馬光提出德才兼顧的思想是很好的,但他對德才的簡單四分法,讓人很無語。
司馬光認為,德才兼優(yōu),是“圣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德才全無是“愚人”。天呀,誰敢稱自己是“圣人”?所以“圣人”幾乎相當于“不存在”;“君子”就是才能不足;才華橫溢的肯定是“小人”;其他人全是“蠢貨”。于是乎,放眼天下,幾乎無人可用。
不過,司馬光在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德的人會讓人產(chǎn)生敬畏的心理,有才華的人會得到大家的喜歡。人會因為喜歡而親近一個人,也會因為敬畏而疏遠一個人,這就是為什么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往往會被一個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司馬光的這種認知還是很高明,很實際的,該點個贊。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對“才”是寬容的,而對“德”往往是刻薄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有才,我們會覺得他很優(yōu)秀。即使才差些,也沒關(guān)系,可以說他比較優(yōu)秀。但對“德”就不同了。一個人如果做了99件好事,但做了一件壞事,或錯事,人們往往會抓住這一件事不放,認為他人品有問題。
在《資治通鑒》后面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子思向衛(wèi)侯推薦茍變,說:“茍變的才能可統(tǒng)領(lǐng)五百輛車。”衛(wèi)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茍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說:“圣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xiàn)在國君您處在戰(zhàn)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德兮,才兮。品味,品味。
附原文白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
臣司馬光曰:智瑤的滅亡,在于才勝過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于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地方出產(chǎn)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jīng)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作惡。持有才干作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fā)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dǎo)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瑤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后,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