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個很粗線條的人,比較在乎家人和自己的感受,我的母親是個很在意別人感受的人,我就在這夾縫中“艱難”地成長。我既想要像父親一樣自我,卻又脫離不了母親在乎別人的影響。這是原生家庭在我性格上涂抹的底色。
后來異地求學,租住在別人家的經(jīng)歷,在我這樣性格的底色上又涂抹了一絲敏感與小心翼翼。
我小時候喜歡看武俠片,長大后又喜歡宮廷劇,唯一不變的是對破案、懸疑類影視劇的喜愛。我喜歡推理,一點點線索就能推理出個大概。
有一個朋友,朋友圈發(fā)了一首長詩,文筆很好,大家紛紛點贊。我私信給他,問他是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因為他很少發(fā)朋友圈,更難得發(fā)這樣托物言情的文章。后來他回復說家里有事,有人生病了。我實在不會安慰人,只能一再強調有需要幫忙的直接說。
我最大的優(yōu)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就是記性太好了,我記得很多的細節(jié),當然腦容量經(jīng)常不夠用。現(xiàn)在我更多的是會把它記下來,也許有一天會有用,多積累總是不錯的。
注意細節(jié)的人,活得會比較累,因為看得太清,別人一個眼神你就懂了。人有時還是簡單、單純一點比較好。當別人說半句的時候,你就只理解半句就好了。
聰明的人注重細節(jié),智慧的人關注整體。我可能有一點小聰明,但離大智慧還有一定的距離。從小聰明到智慧,需要我有更多的閱歷,更多的知識積累。沉淀下來,也許就離智慧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