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天,說他家的老年人冥頑不化。他奶奶是一個老頑固,國家搞市場經濟的效果已經明顯到不能在明顯了,但他奶奶還總是罵罵咧咧說改革開放不好。他問他奶奶,如果讓每個人都回到過去那種貧窮的時代,包括你,你愿意么?然而他奶奶竟然理所當然地說,愿意啊,至少那時候公平。
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有人一直在說貧富分化愈發嚴重的問題,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有人認為不公平是一個非常嚴重現象,他們呼吁,即使人人平等從客觀來講是不可能的,至少我們需要機會平等。于是就有了這樣的論調,應該把富人的錢收過來施行再分配,不能因為不同的人出身不一樣而導致命運不一樣,富人們不應該享有特權。
我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為,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是無法忍受矛盾的思想的,他會糾結,一直糾結到想明白為止,否則睡不著覺,因為我就是這樣。后來長大了學了物理了我才發現我錯了,人們其實完全可以忍受矛盾的思想,而且可以在矛盾思想的指導下活得賊踏實。只要這件事跟自己的利害關系不大,不是威脅到自己當下的利益,人們完全可以忍受混沌一坨的思維,照樣能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活得好好的。
在這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上,人們相當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比,因為在他們的假設里,只要均等了,就可以不用付出代價得到那些付出代價的人所享受到的服務了,或者會假設即使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把大家的水平拉平,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差到哪里去。他們根本不會這樣想,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難道真的要跟非洲的難民們競爭醫療服務么?我們難道真的要跟非洲的難民們競爭教育資源么?不患寡而患不均,為啥不考慮比自己差的人呢?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才是那個寡啊。
講道理,即使貧富差距太大的確不是一個什么值得稱道的事實,但我認為,想要擺脫這樣的狀況,把富人的錢收過來再分配根本就不是一個辦法。
我們這樣想。假設你很聰慧,很努力,原本累死累活地工作可以每月賺50K。這時你有兩個同僚,我和我老婆。我倆又笨又丑,而且跟你沒有任何私交,我倆最關注的事情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都屬于那種工作只用掉50%的精力的類型,所以我倆每人每個月大概只能賺5K。這時我們不患寡而患不均,施行均分工資的方式,于是就會變成這樣的情況,你每個月要拿出30K交給我倆。
如果我們仨必須綁定在一起不能退出,這時你會怎么想?考慮最極端的情況,你會撂挑子不干了,反正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使你啥也不干,我倆每人每個月還得倒貼給你1666呢。
那么再接下來還會怎樣?還是考慮最極端的情況,我跟我老婆也啥都不干了,于是最后結果就是咱仨等死得了。這個邏輯叫做“公地悲劇”,然而現實中并不存在“公地悲劇”,因為拿命賭氣實在太傻,所以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咱仨達成共識,每個月每人只賺5K。
雖然我們仨在賬面上是均衡了,但實際呢?我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被徹底打擊了,這就是把富人的錢收過來再分配的結果,很糟糕。
這個辦法行不通,可是只要不這樣搞,只要每個人的努力跟他的所得大概是一個正比的趨勢,那么兩極分化的結果就不可能避免,最終就又會變成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局面。因為我如果比較成功,我就會把我變成功的經驗傳授給我的孩子,并且也愿意為他的成長投資,于是我孩子變成成功者的概率就更高。等我孩子長大了,他又會把他成功的經驗傳授給他的孩子,然后他也愿意為他的孩子的成長投資。所以這種差距不僅會繼承,而且還會一代一代地越變越大。
我承認有時確實會有子女全是不肖子的情況出現,但不管怎么說,總的趨勢來說確實是這個樣子,不然社會上也不會有那么多擔心了。之前就有個TED演講,演講者是一個巨富,他的論調是抬高最低工資的政策,主要原因是他擔心窮人會拿著甘草叉造反。我的偶像萬維鋼也一直在說這個事情,總的態度是比較擔心。不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壓根不用管,最好的方式是接受這個現實,放任兩極分化繼續增大。
我們知道,非洲已經很窮了。跟非洲很多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簡直就是一個發達國家。然而非洲人們的生活到底是因為我們之間的差距變大而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很顯然是變好了。就不說那些援助非洲的項目了,就說那款全世界唯一一款能夠照清楚黑人臉的“傳音”手機,簡直形成了兩者共贏的典范。所謂窮者越窮,那是相對于富者越富說的,如果拿現在的窮者對比30年前的窮者,現在的窮者顯然已經不是當年的窮者了。科技越發達,滿足過去的需求的代價就越低,一旦價格低下來了,窮者能夠買得起,那才是真正的雙方都受益了。
除了生活方面,富者越富又是也會帶來一些過去沒有的機會。這里想要提到這樣一篇文章,是前段時間萬維鋼在“得到”上發的一篇推送,叫做《談資比名牌包貴的社會》。
這篇文章說現在在美國,辨識高端人士的方式已經不是看這個人是不是背得起奢侈品包包了,而是看這個人平時的談資都是什么。好比一個人平時講的都是《經濟學人》雜志上的分析,那么不管這個人背的是怎樣的包包,他鐵定就是一個高端人士。因為為了看懂《經濟學人》,他所要付出的代價可要比奢侈品包包高太多了,而這樣的人,基本不太可能是中低端人士。
萬維鋼對這個現象持相對悲觀的態度,文化資本越來越貴,這似乎并不是一個多么好的消息,感覺上升通道更被堵死了。
然而對于這個現象,在我看來卻是一個超級好的信號,因為文化資本所能滿足的社會需求,已經開始逐漸取代過去奢侈品所能滿足的社會需求了。
奢侈品貴在哪?因為它可以炫耀,它解決了人們彰顯自己的需求。
不管一個人的價值觀怎樣,他總是會追逐那些可以彰顯自己優秀的東西。那如果說文化資本變成了主流的能夠彰顯自己優秀的玩意,人們會追逐么?我堅信一定會,這不是對人性向善的信心,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去追逐優秀,那么他將會被環境排擠,從而失去繁衍的機會,“你連這個都不知道,我不要跟你在一起”,“我還是想找一個跟我價值觀相同的人”,“沒文化的人一點都不酷”,所以這些人壓根就活不下來。于是在這個條件下,提供文化產品或服務就很可能因此而變成一樁生意。
一旦什么東西變成了商人可以逐利的生意,產品就會嘩啦啦地涌現,而當中就一定會有一部分是針對中低端市場的。而且只要有競爭,市場就會自動篩選出最高效的產品或服務。所以當追求知識到了真正可以彰顯優秀、涉及到繁衍機會這個層面的時候,底層人民的教育問題就很可能因此而被商人們搞定,其效果弄不好還會比義務教育更好,價格比義務教育更低,甚至還能替代底層人民生活中一些盜版宗教所能解決的需求,同時還解決了底層人民上升通道的問題。
雖然這時的底層人民口袋里的錢可能還是買不起最高端的教育,但不管怎么講,至少他們擁有了選擇任何形式教育的權利,從這個角度看,大家完全就是公平的了。這就像是雖然我買不起100寸的超大彩電,但我買個40寸的小彩電還是可以一搏的一樣。而在這個角度的公平,即使會繼續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也不是什么壞事。
那這時候的社會將會變成什么樣呢?不敢想象,不過我覺得應該挺美好的,至少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吧,不至于說一個人年齡到了進了社會,一問三不知。而這一切,不僅是富人繼續富下去的機會,同時也是窮人解決問題的機會。
所以講不要仇富,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完全不需要的。不均不是什么壞事,這是社會獎勵創造財富的一種激勵模式。商業社會,只要人們是為了追求財富,最終還是得想方設法尋找需求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受益的事實上正是底層人民。
仇恨他們倒不如相信他們,只要我們展現出了自己的需求,敏銳的他們就一定會嗅出需求的味道的。只要有利可得,他們推陳出新的速度絕對比生猴子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