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某一天早上蹲在馬桶上翻看著手機,看到朋友圈里有個姑娘說報了悉尼馬拉松,心里突然記惦起今年跨年夜時自己在朋友圈吹的一個牛B,計劃著今年跑一個全馬,然而現實是已經半年未跑步了。那個明晃晃的新年計劃立的一個FLAG,就像一只大手,穿越時間狠狠的打我臉。 心一抖,查了一下悉尼馬拉松的網站,還期待著是不是很難報名啊, 報名了也不見得抽簽抽得中,哪里想到國外的馬拉松根本不是和魔都馬拉松一個行情, 交了錢就這樣算是報名報上了。?
就這樣,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馬拉松就這樣隨著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無情的逼近。
八月飄過一半,想著在不遠的未來還有一個馬拉松在晃我眼,不由得心里緊張。八月的某一天,就這樣重新啟動了每天五公里的跑步習慣。剛開始幾天,身體感覺異常累,三公里也要跑跑挺挺。去年天天跑,沒覺得自己身體有多大變好的跡象,但是停了半年后真切的感到身體的負荷能力變得弱了不少。但是幸運的是,之前付出的努力并沒有白費,去年一年的每月百里計劃積淀的改變依然暗藏在身體的每個細胞里, 這樣說的緣由是,作為一個大學里每次一千米跑步考試都難以及格的跑弱,最初練習跑步的時候,從一公里,三公里,四公里,慢慢突破用了大半年的時間, 但是這次重新拾起跑步,從三公里到五公里,從五公里用四五十分鐘恢復到五公里用三十分鐘只用了幾天時間。每天早上6:10-6:40,五公里成了我的日常項目之一。
就這樣,日子飄到了9月15日。那個馬拉松的日子已經迫在眉睫了。心里很是忐忑,今年還從未練習10公里,人生最遠一次跑步也就是半馬21公里,全馬有42公里!,我不知道我將會遭遇什么。
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盲目樂觀的愚鈍的人。但是,轉念一想,也沒有什么不好,take easy,? 即使跑不起就走到終點好了。心頭的烏云就這樣煙消云散。領取了號碼牌,順便買了半打能量棒,然后和自己約了一個小會,品了一杯卡布奇諾和一塊精致的甜點。回家還順手買了一大瓶能量飲料,一大包士力架。順手在網上翻看了各種跑馬前的準備。
2017年9月17日 悉尼馬拉松的日子。我人生中第一個馬拉松的日子。
前一天晚飯后吃了香蕉還喝了一大碗蜂蜜水。排宿便是很重要的,身體劇烈活動后,跑步過程中要大便是最糟糕的。
四點起床,果然排泄順暢, 然后吃了一大碗爛面條。接著睡了一個回籠覺。5點半起來穿戰服,準備好背包,6點出發。
6點的火車站冷冷清清,早上的清冽的空氣竟讓我想起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車站往里走,看到椅子上坐著一位男士帶著墨鏡穿著帶帽夾克下身穿著短褲,重點是穿著跑鞋,心想肯定也是去跑馬的。一種找到同類的欣喜,也顧不上我的一口爛英語,沖過去主動攀談,果不出我預料。我對這個陌生人說,“我有點小緊張,這是我第一個馬拉松,我希望能五小時跑完我的首馬。”眼前的陌生人安慰我說:“沒關系,享受沿途的風景!”確實,全馬42公里的路程含括了悉尼所有精華景點:海港大橋,海德公園,世紀公園,達令港,悉尼歌劇院。好吧,盡力而為吧。
6點半 milsons point 擠滿了人, 就像匯集大海的各個小溪流。比賽的氛圍隨著人群的聚集變得越來越濃烈:拉伸,慢跑。而我在焦急的找起跑線,有點暈向。看到一個中國面孔的大叔,趕快向他取經。算我運氣好,找對了人, 他把我帶到起跑線前,一溜的國內跑團的人,找到了組織,心情也放松了不少。我說我準備5個小時內跑完,大叔很擔當的說,沒事跟著我跑。他身上插了一個小旗桿,上面標注著5:00. 他介紹,他是5:00的兔子,另外一個帥哥插著另一個棋子,上面標著4:30,他就是4:30的兔子。他們本身都是跑馬的高手,能夠3個小時多完成比賽。這次是給跑團當“兔子”的。 兔子:(pacemaker)定速員。配速員的職責是維持一定的速度。(有個說法講這個詞源于打獵活動,可憐的兔子們其實是人類放出去供獵狗追逐的對象。想想也很形象。)大叔還給我介紹了一些跑馬的訣竅:“第一個五公里時,要大大的喝一口水,然后后面要補鹽丸。”看著我帶著鏡框眼睛,背著背包,大叔開始為我擔心。“不要背包了,多負重一點,速度就慢多了。眼鏡也不要帶,以后最好帶隱形。”這些專業人士看我的眼神就像看著一只魯莽的無知山羊離群即將入虎道一般。但是到了這個檔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也顧不得這么多了。
開跑槍聲響起,跟在4:30的兔子后面,一頓向前沖。上了橋,格外的興奮。這是只有跑馬者獨有的權利,走在這座大橋的橋上, 這種獨一無二的視角感受太棒了。一路向前,頭五公里跑得又興奮又輕巧。有的跑著干脆停下來,在各個經典的景點自拍一陣,有各種裝扮跑著:有一個頂著一身看起來就特別沉重的獨角恐龍的模型外套前進,有一個胸肌特別發達的跑著一邊跑一邊雙手各運一直籃球交替先進, 還有一個跑者背著一個外放聲特別大播放器伴隨著動感的音樂前進,一場跑會更像一個狂歡節。
五公里過后每隔一段就有一個供給點,我自身帶了功能飲料,在頭幾個能量補給點我都沒有減速停留,一路繼續向前。有去年跑半馬的經驗,10公里后補水是很重要的,接下來一路特別留意定點補水,吃能量膠。20公里是我的心里距離,畢竟我只有過二十公里的經驗,之后我不斷向自己催眠,新的五公里:1,2,3,4,5.下一個五公里:1,2,3,4,5。五公里是我每天都練習與熟悉的距離。到了30公里,身體明顯很疲憊,糟糕的是自帶的功能飲料已經喝完了,幾次因為疲憊感襲來,不得不停下來步行。繼續補充能量膠,一邊鼓勵自己,腳步配合呼吸,千萬不能走,即使用最慢的速度,也要用跑得。一旦身體身體適應了走的節奏,就不會在想跑了,接下來還有10公里。調整呼吸,讓步伐配合呼吸的節奏,用身體最適宜的速度前進,不強迫自己加速。感覺很缺水,只能期待補給點,然后一頓狂灌水。喝水的時候,摸到臉上好多顆粒,心想著灰塵這么嚴重,但轉念明白過來,不是灰塵,全是皮膚上的結晶鹽,添了下,果然咸的不行。到了32公里,大腿肌肉不自主的開始跳動,我害怕退步大范圍抽筋,趕快停了下來。30公里撞墻魔咒果然不假。不能停下來,又要放松肌肉,我開始反著走,反著小跑一段。反著跑運用的肌肉角度不一樣,對肌肉有放松的作用。最后一塊士力架被我消耗掉。最后三公里,孩子奶奶不停的給我打電話問我到哪了,我累得差點爆粗口:踹氣都累,實在沒力氣講電話。最后兩公里,最后兩公里,周邊一個女生開始加速,想著我們家弟弟在終點等我,想著他們在終點在為我加油的樣子,我竟然不由自主地開始加速:那種有點虛脫中的加速,眼睛已經開不到兩邊的人和景物,向前向前向前,一路向前,就像在一個有點模糊的虛擬跑道上一路向前,只為了那條終點線,就可以解脫了。
最后,跑過終點線的那刻,4小時44分的成績。
停下來后,發現雙腿是麻木的,現在竟然正常的向前前邁步行走都很困難,雙腿、后腰開始不聽使喚。可是遺憾的是在終點并沒有看到期待的兩個小家伙。領了獎牌靠在路邊,打電話聯絡了一會兒,才聚到一起。小家伙們爭著帶媽媽的獎牌,依然是非常興奮。
回到家已經“累癱在床”,但是好開心地在朋友圈里分享。雖然4小時44分別人看來也不是什么好成績,但是對于我的人生第一次跑全馬,而且比我心想的5小時還稍微有提前自己真心好滿足。
對于魯莽的事后諸葛,冷靜下來查了成績后,客觀想想其實自己只是在30%的水平,在一個競技類的項目,費錢費力去陪跑一個馬拉松有什么意義?這種問題,真的讓人想想都好沮喪。就好像一個打了30分小朋友開心的說“哇我好棒啊,我這次沒打零分,打了三十呢!”,而這時有一個90分的學霸飄過來冷冷說句“三十分,也好意思拿出來曬,六十都不到啊!”,這種想法飄過時,內心感覺很是羞愧。我得承認,我只是一個非常初級的跑者,即使跑了一個全馬拉松,也并不代表什么。
但這是我一個人的馬拉松,對我自己意義非凡。這個馬拉松的42公里,都是從第一步開始,一步一步累計而成,才能到達終點。這個過程的堅持,努力,還有意識之外的奮進,都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那種跑到了30公里的感覺,只有真的跑到了30公里才會感覺到,我很珍惜。下次,如果有下一次,我會更積極科學的準備,爭取在最后十公里感覺輕松。(恩,這是為了下一次打臉嗎 :))
此篇,為真實記錄我的第一個馬拉松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