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拿到吳軍老師的書《見識》的時候,其實我是有點抗拒讀下去的。封皮寫的“你能走多遠,取決于見識”,特別像一句心靈雞湯。而且序言的標題是“命和運決定人的一生”,更讓我覺得,這是一本老生常談的書。
然而,這本書有好幾位朋友極力推薦,而且憑借吳軍老師一直以來的口碑,我還是決定翻下去。當我讀完了序言,看了幾頁第一章的內容之后,我就放不下了,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深深被文中內容所吸引。看他的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智者聊天,吳軍老師把他對獲得人生的幸福、對職場晉升、商業本質、投資理財的經驗總結,以及他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以一種輕松、直接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
讀過這本書后,再反思過去的生活,我深切的感覺到,人的成就首先取決于“見識”,永遠要懷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的東西,多去學習,多去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而且,凡事要把目光放長遠,把一件事情放在較長的周期來看待,而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
此外,就像作者所說,我們一輩子總會遇到各種麻煩和難題,它們就如同別人或現實生活不斷地扇我們巴掌,對待這些巴掌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就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人被扇巴掌的情況和原因有很多,但是一個人對待它們的方法卻有高度的一致性。習慣于扇回去的人一輩子都在扇別人巴掌,認慫的人一輩子都在認慫。好的態度和辦法則是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也許是對方是個混蛋,那就應該叫警察來懲罰他。因此,可以說,人對一個巴掌的反應,其實決定了其一生的命運。
本書的最后,作者還講了一些關于講話、演講的技巧。講話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說,“通過講話交流想法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從講話拓展到做事,我們都要達到目的,而不是把話說出去了、把事干完了,就完事,而是要想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一、對人生的理解,如何獲得人生的幸福
1.成功只是手段,而幸福才是目的。衡量幸福的來源,具體有三個維度。
我向來不崇敬只擁有金錢、社會地位很高但家庭生活不圓滿的人,這樣的人也許是成功的,但卻不是幸福的。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會覺得幸福?作者說,幸福的來源,具體有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愛情和婚姻。第二個維度是對未來的期望。一個人如果能夠確定明年比今年好,后年比明年好,他就有幸福感。反過來,即使一個人今天位高權重、腰纏萬貫,如果他知道明年可能破產,那也高興不起來。很多上層人士沒有幸福感,就是因為他對明天的不確定。第三個維度是對生活的態度。內心有責任和榮譽,平時過著從容優雅的生活,遇到危險和困難仍能夠鎮定自若。如果愿意這樣生活,就能贏得尊重。
2.人生需要做減法。現在的人面臨的問題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到處都是選擇反而“挑花了眼”,結果就是很難執著的做一件事。
我們總是能聽見周圍人說自己患有“選擇困難癥”,不論事大事小,都花了太多的精力在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少些選擇,會更加聚焦,也才會更幸福。具體減掉哪些不需要做的事,作者說,人生不能做丟西瓜,撿芝麻的事。那些類似于芝麻的事情,如果不做的話,難道天還能塌下來嗎?所以一定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式,下決心少做事情,然后把幾件該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此外,撿西瓜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運氣,而是需要長期培養才能獲得。世界上撿芝麻的人多,撿西瓜的人少,如果致力于撿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
對于這件事情的理解,我非常贊同作者的做法,同時我本身也是有發言權的。幾年前,我在沒有辭職且剛剛當上媽媽的時候考上了研究生,要知道,研究生需要考數學的,對于我這種高中畢業后就再也沒學過數學的學渣來說,考研對我來說確實難度很大。而且,我每天還要給孩子喂奶,每天都睡不了一個整覺。但是當時,我已經下定決心要考,讀研究生就是我的“西瓜”,照顧剛出生的寶寶也算是“西瓜”,所以我放棄了一切社交活動,工作上的事情也是能不做就不做。雖然后來有朋友說我,那時候放棄了很好的工作機會很可惜,但是對于我來講,讀研究生以及給剛出生的寶寶喂奶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以及最值得的事情。
在書中,作者說,別人問他怎么做每天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做事情。作者回答道“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因為你已經很抓緊時間了,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少做事,如果很多事情不做其實也無關大體,那就不要去做它們”。
3.人生是馬拉松長跑。
每過一個階段就有人主動退場,最后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不多堅持跑下來的人。所以我們應該練就的是永遠摔不壞的強大心臟,即使跌倒,也能不斷爬起來。如果還能一邊跑,一邊欣賞路邊的風景,就更好了。最終跑到終點的人會是這樣的人。
既然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就要相信人總是有運氣好和運氣不好的時候。人在運氣不好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來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時間是你的朋友,而時機不是。”所以說,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一個人在成功時感謝幫助自己的人,感謝上天安排的命運,在厄運中泰然自若、不怨天尤人,這樣的人會更容易成功以及幸福吧。
4.活的諸事不順的人的三個共同問題。
首先,缺乏見識,視野很局限。其次,缺乏愛。最后,缺乏規矩。那么成敗的高低,最重要的就是取決于見識的高低。見識的高低,則取決于我們的環境。現今社會,由于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增加見識要比過去容易得多,但我們有時仍然會給自己圍起一道墻,阻礙見識的提升。
5.如何提升見識。
作者說“名師出高徒”、“要與比自己好的人為伍”,實際上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見識。所以,我也特別認同一句話,“父母見識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將來能有多大的成就。”我們要懷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的東西。此外,凡事要把目光放長遠,而不要為了眼前的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
6.作者認可并身體力行的人生箴言。
1).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2). 對人要和氣,但保持距離是朋友之間最好的交往方式。
3). 相識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心知濫施你的交情。——莎士比亞。也就是說,好的朋友是巨大的財富,而損友則是巨大的負資產。如果遇見了損友,則不要給他第二次機會,永遠不要來往。
4).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史記 貸殖列傳》。這段話講述了從教育、管理,再到商業普遍試用的道理。以教育為例,最好的教育要發揮學生的特長和潛力;差一點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勵他們;再差一點的是灌輸式教育;更差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人給管住了,心沒管住。
5). 銷售大師的人生智慧。首先,銷售的本質和目的是把錢收回來,而把貨賣出去只是手段。很多銷售人員的實際做法確實本末倒置的。這條準則也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就像作者一直所說的,成功只是手段,而幸福是目的。其次,持續的生意,是讓顧客把買的東西用光。第三,商品和服務要讓消費者有面子。在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的奧秘和銷售也差不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顧及別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們能為別人提供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銷。我們的產品,甚至我們自己,就會受到歡迎。”
二、對工作的理解,如何獲得職場晉升
1.不做偽工作者,減少無關緊要的事情。
這個和生活中作者的理念是一樣的。“一個人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點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在工作中,如果發現總是有干不完的工作而感到焦慮,作者的建議是,梳理一遍手中的工作,站在對公司業務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來并完成它們。
2.努力1萬小時并不能成功,這里有以下四個誤區。
1). 簡單重復。低層次的簡單重復,偽工作者就是這樣的人。就像學習中,如果只是重復做容易的題,那考試成績永遠上不去。
2). 習慣性失敗,懶得總結教訓,不好意思向別人請教。這樣的人總是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總在下面搗鼓東西,卻不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進,對外界越排斥,外界也排斥他。這樣的人總是拒絕關自己領域之外的知識,認為那是浪費時間,時間一長格局就太小了。
4). 狗熊掰棒子。也就是說1萬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累積的效應,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頭開始。
3.如何有效地通過1萬小時,盡可能提高自己?有三把斧破以上的四困境。
1). 確立“愿景——目標——道路”。做事要有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愿景。有了愿景,就要用階段性的目標。最后,要有味了實現目標,就要有通向成功的道路,這條道路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寧可少做點事,也要讓每件事情產生應該產生的效果,千萬不要為了完成任務,不講究效果而做一堆沒有用的事情。
2). 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到其中合理之處。這個和整本書開頭的時候,寫到的“被扇巴掌時應該擁有的正確心態”類似。也就是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為什么這樣說你。
3). 凡事做記錄,這樣避免狗熊掰棒子。作者同時提到了谷歌的OKR目標管理法。關于OKR管理法也會列入我的書單,等讀完再詳細寫讀書筆記。
4).做好最后的1%,做事情要把最后一步做好。
對于我來講,整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這一部分了。可以承認的是,我有時候做事情就總是差那最后的1%,其實就像書中所說“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情總是不把最后一步走完。而且大部分人愿意開頭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懶得把最后一步走完。這個也和人的天性有關,覺得凡事差不多就行了,最后一點即使不做也無關大局,然而事情的質量就是因為這1%而大打折扣。
就像是很多奢侈品,或者是“瑞士制造”的東西,其實就只比一般的高檔商品好那么一點,但就是因為這一點,人們卻多花兩三倍的價錢。在這個世界上,做的還算過得去的人與前1%的人相比,可能就是差最后幾步路,但是最后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發展機會卻差別巨大。因此我們一定要牢記“瑞士制造”四個字,把這最后的一步做好,千萬不能虎頭蛇尾。
5.職業發展的四個誤區
1). 工作和職業分不清。工作是謀生的手段,而職業是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對待職業,就要有專業的態度,要一切以工作目標的達成為核心。所有的溝通、會議、關系的建立、工作的分配等,都要以此為主要目標。
2). 把自己當成單位的過客,而不是主人。這樣對自己最大的害處就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3). 被語言暴力激怒后就亂了章法。這個和之前說過的“聽到不中聽的話”以及“被扇巴掌”類似,也就是說被人說了不好聽的話之后,要第一時間反省一下為什么他會說這樣的話,而不是直接的對罵回去。
4). 疏于溝通。也就是事情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做決定。其實,大部分時候,提前打招呼總是一個良好的,職業的做事方式。
6.如何避免以上誤區,有四個方法。
1). 任何時候都要為人謙卑。但這里要注意的是,對于事情,并不能因為自己態度謙卑就不發表意見和看法,一個既謙卑又能把事情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最讓人欽佩。
2). 用正確的方式對待語言暴力和其他故意傷害。具體操作是,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因為自己的過失得罪了他,或者是自己把情況想歪了,其實別人的言語并沒有惡意;其次,當確認了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對方的問題之后,要把我們身邊的同事分成三種人:第一種是和這件事無關的,就不要讓他們卷入。第二種是站在我們這邊的,這些人不需要擔心;第三種是對我們施暴的,他們是我們要認真對待的。最后,搞清楚施暴者那么對待我們的原因:如果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們要和他們溝通,達成諒解妥協;如果他們要和我們做對,溝通的目的要變成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對方知道我們的看法,也知道他們自己的問題。
所以,在這里,作者有一個建議非常好,“我們的大度應該表現在指出施暴者錯誤后的寬容,而不是在是非問題上沒有原則。在溝通中保持對別人的尊重,但是態度要堅決明確。一個人要堅守自己的正確立場,不帶個人色彩,聚焦事情本身來解決問題,同時凸顯出大度和境界,這樣不僅會帶動團隊整體健康發展,而且這樣的人也會自然而然成為團隊的支柱。”
3). 永遠要明確,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這個既定的大方向。
4). 注重長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兩三年的時間周期來看待,這時我們對它的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7.員工和管理者要注意的兩件事。“基層員工要抬起頭,管理者要彎下腰。”
一個人如果想往上走,自身還需要在其他能力上比周圍人突出,對于基層員工來說,也要把握全局,不能僅僅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要了解整個部門,整個公司的情況。對于領導者,也要了解細節。
關于領導者不能過多關注細節的問題,很多領導類的書籍,書里都是建議領導者要懂得授權,不能凡事親力親為。然而,每當讀到這的時候,我就有點混淆,那么領導者就只能是做指揮官,整天想著上層建筑的事嗎?在這本書里,吳軍老師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作為領導,如果不了解細節,整個部門就不可能有高效率。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如果做到了第五級(基層員工是第一級),他需要了解第三級的工作;做到了第六級,就需要了解第四級的工作。”
最后,作者總結到,“凡事做到50分靠常識,從50分做到90分靠技術,從90分做到100分靠藝術。每一個階段是不能跳躍的,做到90分我們通過努力都能達到,至于是否能做的更好,就因人而定,所以不必有負擔。”
我們做事情要“盡人事,聽天命”,這一觀點,我記得我有一位老師也這樣講過,他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博士,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他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順其自然“四個字,然而,這四個字不是說你做事情要糊弄,而是說當你通過努力做到了90分的時候,那最后的結局就聽天而定,順其自然了。這樣的態度做事就不會那么焦慮,也會看清在人生的歷史長河中,其實很多事情是沒有那么重要的。
三、對商業、經營、管理及金錢觀的理解
1. 商業的本質:讓人多花錢而不是省錢。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公司總是跟風,并不了解商業的本質,本末倒置,其實互聯網、新技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 經營和管理的秘訣:不給選擇。在對外經營上,讓顧客滿意的銷售和服務恰恰是不給太多的選擇。在對內管理上,不給太多選擇通常也是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員工的幸福感。所以一個好的產品要想辦法引導顧客,而不是去迎合每一位顧客。一個好的管理者要制定簡單有效,同時能讓絕大多數員工滿意的制度,而沒必要在每一件事情上取悅每一個員工。“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
3. 人要有理性的金錢觀:魯迅先生講,人“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作者說,他非常贊同“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那些為了理想而奮斗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看到很多人辭職或者退學后發了財,就天真地認為只要講自己置之于死地就能后生。現實情況是,置之死地后大部分情況是死掉了。很多媒體渲染退學創業的故事,但實際上是他們故意顛倒了因果關系,像蓋茨、扎克伯格退學創業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掙錢的辦法,然后才退學,而不是反過來,因為退學,所以才成功。
這段話,給了我很多思考,我一直以來也是誤以為很多人成功都是“沒有了退路,才回后生”。但現實情況不是這樣的。這也和樊登老師講的“反脆弱”是一樣的,他也說過同樣的建議,不能把所有的賭注都放在一件事情上,這樣就會脆弱性極高,也特別容易失敗。關于“反脆弱”的能力,也會作為未來的讀書書單里,之后再詳細做介紹。
4. 錢和任何東西,都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給你帶來麻煩。獲得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代價的,錢更是如此。重要的是,獲得一些東西的同時,可能意味著要失去另外一些已有的東西,而這一點,絕大部分人會忽略。因此,在追求任何好東西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他們(它們)是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給我帶來麻煩。
四、對于溝通的理解:通過講話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
1.講話做事要達到目的。在演講做報告時,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進行一對多的信息傳播,目的是讓聽眾接受我們傳遞的所有信息。在平時的溝通中,也要有目的性,而不是把話講完了,告訴了別人就完事了,而是要確認對方是否真的聽懂了。很多時候的吵架或者做錯事,就是因為無效溝通引起的。
2.不會演講的人常犯的三個毛病。
1). 講話缺乏對聽眾的針對性。
2). 試圖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完更多內容。對于演講者,不要指望在一次演講能講清楚10件事,真能把一件事講清楚,目的就達到了。很多人在演講時一看時間要講不完了,就提高語速,想要把所有內容都塞給聽眾,但這時聽眾的接受能力就會變差,反而接受的內容更少了。其實這一次講得好,聽眾更愿意聽你下一次繼續接著講,而不是只用這一次全部塞給聽眾,然后再也沒有下一次了。
3.) 嘩眾取寵,危言聳聽。很多人在演講時不是在內容上下功夫,而是靠貧嘴、靠段子或者危言聳聽,這樣不僅目的達不到,反而會給聽眾留下笑柄。
3.講理的辦法。
首先,觀點旗幟鮮明,而不是和稀泥的無邏輯。其次,肯定和認同對方的觀點,但用事實說明他們的行為違背了他們的觀點 。第三,批評別人時要委婉。第四,講自己的貢獻和利益要理直氣壯。然而,我們在講話時有一個毛病:夸自己時不好意思,批評別人時說得難聽而且缺乏根據。
4.說服別人的辦法。
作者說,能否在工作中說服人,特別是說服我們的上級,對于我們的職業發展,職級晉升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說服自己的老板,作者說,如果一件好事得不到支持,更多的時候可能是我們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而應對復雜的情況的方法又不得當。所以,我們也要找到自己的“同盟軍”,幫助自己一起說服老板。但具體實施的過程,作者敘述的比較少,沒有過多提及。
吳軍老師不愧是一位很好的人生導師,他沒有教人怎么成功,怎么升職,而是以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把他的人生經驗娓娓道來。就像他本人在最后說道,“這本書是像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比較獨特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給大家參考。是我對自己的職場經驗和人生經歷的總結,或者是說從我的視角看到的世界。”
用一本書就能了解一位智者看世界的角度,真的沒有這再值得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