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霍素芹
按照聽課慣例,課堂教學完成后,我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然后進行課后評課。
我走上講臺,詢問孩子們誰需要上廁所,孩子們懂事地搖搖頭,我確認確實沒有人需要去,就開始了與他們的聊天。
“你們演過課本劇嗎?”
“演過!今天演嗎?”
“就演《我愿你是我女兒》嗎?”孩子們嘰嘰喳喳,完全沒有了上課時緊張的樣子。
“現在就選演員,誰來當倫納德老師?”我笑瞇瞇地環視大家。
“班長來當老師,平時老師不在的時候都是她當小老師。”大家不約而同地轉向班長——一個瘦高個子女生。她也一副眾望所歸的樣子。
“我不同意班長當老師,她那么嚴肅。課文里寫倫納德老師有笑瞇瞇的眼睛!”
“對,對,倫納德老師還有金光閃閃的頭發,班長的頭發是黑的!”孩子們一邊從課文中找根據,一邊大聲喊。
根據這個標準選人,班里恐怕誰也不符合了。正無奈的時候,第一排墻角的小男孩突然沖著我喊,“這位老師最合適!黃頭發,笑瞇瞇的,還胖!”我的臉一紅,講課的小老師捂上了自己的嘴。那個小男孩吐了吐舌頭,坐下了。
我走到他面前,說:“謝謝你,導演,我一定把倫納德老師演好!”小老師和這個男孩對了一下眼神。
“大家就都是被測的同學啦,準備好了嗎?先測右耳,請同學們捂住左耳。”我輕輕地說一句,就點名讓同學復說,大家演得非常認真。
“現在該瑪麗測試了,我們班同學都很健康,沒有人的外形像瑪麗,那我就請男女共五位同學上臺來一起當瑪麗,其他同學當觀眾,請你們認真觀察,評一評哪位瑪麗表演得最好。”
“瑪麗同學,現在測試你的左耳,請做好準備一一”
“我愿你是我的學生,答錯了題也不要害怕。”我輕輕說完,就看到有兩個表演的同學笑了,我請他倆分別復說了我測試的話,然后讓下面觀察的同學來評價臺上同學的表演。
“張青和李崇陽回答得對,但是他們的手不對,應該捂住右耳,因為測的是瑪麗的左耳。另外三個人都對。”
“劉明和趙丹也不對,他們一直捂著右耳。王力最好,他先是捂緊右耳,然后稍稍抬起一點來,抬大了就讓人看出來了。課文里是這么寫的。”評價者有理有據。
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學生的表演和評價全檢測出來了,小老師的臉漲得紅紅的。
下面我又請兩位回答問題的同學留在講臺上進行聽寫,一共聽寫了十個詞語,他們只對了兩個,小老師的臉色變白了。兩個學生很害羞,也很害怕。我讓他們照著課本把詞語寫正確,并告訴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把不會的變成會的。
隨后,我又詢問了同學們平時的預習習慣和主要做法。針對課后問題,我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哪些內容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哪些需要在課上和同學們一起交流,還達成約定,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共同努力。
最后,我輕輕地祝福同學們:“我愿你們是我的學生,我愿意和你們,還有你們的小老師一起成長。不用害怕。”我看到孩子們笑了,聽課的老師和這位年輕的老師眼中都有了淚光。
這淚光我也閃過:28年前,趙校長把《河北教育》送給剛畢業包班的我,為我選的經典課例上的折痕至今難忘;兩年后,當我向聽課的宋老師請求聽我這個不知名的小老師一節課時,她不顧勞累,爽快答應,而后多年來的諄諄教導……
這位新入職的小老師還不能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準確地把握核心教學內容,也不能像特級教師那樣循循善誘,她就和當年的我一樣,和眼前的這班三年級的孩子一樣,需要教導和點撥,需要訓練和規范,更需要愛和鼓勵。
評價的目的是改善教,促進學,只有出于愛的,智慧的評價,才是安全的,才能激發師生的健康成長。
在我眼里,沒有“差師”,你的眼里,沒有“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