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把陽陽的媽媽送出辦公室,已經暮色四合。校園小徑上,剛剛亮起來的路燈,勾勒出陽陽媽媽單薄而挺直的背影。
這個堅強的單親媽媽,自從和丈夫離異后,獨自一人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人承擔著撫養教育兒子的重任。本來一個人帶孩子就不容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她更是越來越感受到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母子倆常常為了一些諸如把物品亂堆亂放了、一邊戴著耳機聽音樂一邊寫作業等這樣的一些生活、學習上的瑣事,一言不合,就開始爭吵。爭吵的結局早已注定,兒子不是摔門而出,揚長而去,就是反鎖房門,把音樂開得震天響。總之,他選擇從媽媽身邊逃離,或者把媽媽的聲音徹底屏蔽。
面對這個自己深深愛著,只有11歲年紀,身高卻已經長到近1米70的孩子,媽媽實在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聽眼睛里泛著淚光的陽陽媽媽講述他和孩子相處中發生的種種矛盾沖突,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多位焦慮的爸爸媽媽的面容,耳畔響起他們同樣無奈的聲音:
“老師啊,孩子最聽您的話呢,您幫我說說他吧,我說的話他什么都聽不進去了。”
“我家的孩子只能表揚,不能批評,做錯了事情,你說他幾句?他要么跟你頂嘴,要么就咣當一聲,關上房門,不理你了。”
“我實在拿這個孩子沒有辦法了,就一個做事情拖拖拉拉的毛病,說他一百遍也改不了了,唉,我的話他全當耳旁風了!”
其實,以上種種,都反映了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時多多少少存在的問題。我們知道,親子關系中,爸爸媽媽隨時隨地都會與孩子進行這樣那樣的溝通。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謂的言傳身教,就是通過一些有效的溝通融洽親子關系,傳承家風庭訓,引領著孩子健康成長。
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太多的家長不注重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溝通中,運用了一些錯誤的方式,從而造成親子關系中的諸多問題,甚而影響到孩子在關鍵時期人格的形成。
02
維吉尼亞·薩提亞,是世界聞名的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她提出了著名的薩提亞溝通模式,把親子之間的溝通模式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只關注到情境和他人的討好型溝通模式。
如:“寶貝呀,這次考試沒考好,不要緊的。都怪媽媽給你準備的早餐不可口,影響了你的情緒,媽媽以后一定會注意改正的。”
這種討好型的溝通方式,無原則地縱容孩子的任性。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遇到問題不反求諸己,向內進行自我反思,只從外在尋找理由和借口的不良人格。
第二種是只關注到情境和自己的指責型溝通模式。
比如:“哎呀,說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天天亂丟亂放玩具,把房間弄得像狗窩一樣,整天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不及,你想累死老媽我啊!”
孩子天天置身于這樣的指責和埋怨中,非但不會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反倒會形成或者逆來順受,懦弱膽怯,或者逆反心強,有攻擊性的人格特征。
第三種是只關注到情境的超理智型溝通模式。
比如:“爸爸,我不想和小明做同桌了。”“怎么啦,你們兩個不是好好的嗎?在學校要注意和同學團結友愛,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善于發現同學的優點,包容同學的缺點。”
在這種溝通方式下,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忘記警示、規范、教育孩子。孩子小時候可能是聽話懂事的好學生,但一旦進入青春期,往往容易爆發親子矛盾,進入社會后更可能出現適應障礙,表現出刻板、偏執的人格特征。
第四種是什么都沒有關注到的打岔型溝通模式。
比如: “媽媽,我今天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你看你這副眼鏡,度數又要提高了,還得重新配,上次配眼鏡可不便宜,花了上千元,你一定要注意愛護眼睛啊!”
表面上,母子是在對話,但其實并未真正展開交流,這種無效的溝通,只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和抵觸情緒,在他成人之后,還容易出現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的人格特征。
第五種是能夠關注并尊重自己、他人和情境的一致性溝通模式。
比如:看到剛剛參加完足球比賽的孩子,一臉沮喪的樣子,媽媽說:“兒子,我感覺到你今天的心情有點晴轉多云了,能不能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感受?我知道你和小伙伴們很努力地訓練,大家都希望,今天能在比賽中贏得冠軍。但是賽場之上風云變幻,時而會出現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你能不能和媽媽說一說比賽的情況?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哪里出了問題。”
常常運用一致性溝通方式,更容易培養出能夠悅納自我、善待他人、具有負責任態度的、高自尊、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03
在親子溝通中,爸爸媽媽要想實現和孩子的一致性溝通,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一致性溝通的基礎是傾聽。我們需要全神貫注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到,一停,二看,三聽,四說。
一停,停下手頭工作,眼睛注視孩子,提供孩子表達感受的時間和空間。
二看,認真觀察孩子的神態,注意他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肢體動作等非言語信息,感受孩子獨有的表達方式。
三聽,不僅要聽孩子表達的語言信息,還要注意聽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說,在孩子訴說的過程中,可以適當以一些假設性語句進行回應,一是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二是引導孩子傾吐更多的心聲。
促進溝通的假設性語句:
你的感覺是……
你的意思是……
請告訴我,你的意思是……
我想你的意思是……我的想法對嗎?
……這是你想說的嗎?
這件事給你的感覺是……
當我這么說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請你幫助我了解你的意思,因為我有一點迷糊了。
?我是否做了什么事使你覺得生氣?
我應該怎么做,才能使你對我的感覺有所不同?
總之,在整個傾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到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他的視角看世界;感同身受,感受他的世界,就像自己的。情緒回應,將你感受到的他的感受告訴他。從而實現在傾聽過程中和孩子的共情。
一致性溝通的表達是關鍵。在親子溝通中,建議爸爸媽媽注意多運用“我向表達”方式替代“你的信息”的表達,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在溝通的過程中,過多運用“你的信息”,更傾向于對孩子的批評和指責,往往令孩子難以接受,甚至,引發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加重孩子的問題行為。
例如:
“我叫你去寫作業,已經說了五次了,你怎么還在玩游戲,你真是糟糕透了!”
“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把積木撒得滿地都是。”
“音樂聲音能不能小點兒?難道你沒看見我在打電話嗎?你這孩子,能不能善解人意一點兒?”
而“我的信息”傾向于父母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關心,父母不去批評和責罵孩子,沒有命令和要求孩子做什么?但孩子將會從這種表達中了解他們的責任,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
例如:
“我說了那么多次,你都不愿意去寫作業,我覺得心里很難過,因為似乎我說的話對你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我看見積木,丟了一地,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想保持客廳的整潔。”
“音樂聲音這么大,我感到打電話好吃力,因為我無法聽清楚對方在說什么。”
我們試著總結一下“我向表達”的公式:我向表達﹦說出現象+表達感受+說出原因+送出期待。在這里面,一定要注意,我的信息里面必須包含情緒的表達,不能只陳述行為和后果。
陽陽媽媽和其他一些在親子溝通中遇到問題的家長,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學習和練習,在和孩子的日常溝通中,有意識地去改變不良的溝通方式,運用正確的溝通方法和技巧,親子關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他們正在悄然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們的臉上,我也看到了更多溫暖而自信的笑容。
04
親子溝通,遠非一種簡單的技術。
她還是愛,是星辰凝望大地深情的眼睛;
是真誠,是生命的曠野上樹木和鳥兒的相依相生;
是接納,是大海敞開溫暖的胸懷,擁抱千里而來的涓涓溪流;
是尊重,是蒼莽草原映襯著巍峨的冰峰;
是表達,是春天里花鐘永不褪色的喑啞鈴聲……
溝通,改變你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