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是回家看媽媽的日子,每周除了實在不行,我和老姐都會領著孩子回家看看爸媽。
區別在于我是跟孩子兩個人,他是一家三口,因為我家孩子他爸常年不休周末和節假日,所以基本上一年也去不了我家一回。
這周,我家他爸生病了,在家休息,不是很嚴重,就跟我和孩子回家去了。
中午因為他不能喝酒,主要就是姐夫陪老爸喝。
下午走的時候,老姐說他家孩子生日蛋糕還有好多要給我們拿點,我家孩子最愛吃蛋糕,一聽就一定要去拿。
結果到了就跟弟弟玩上不走了。
姐夫就說都到這了,晚上在這吃吧!
我們倆是想回家的,先是說他不能喝酒,哪天好了再過來吃,再說孩子回家要學習,明天有課要上。
反正整個過程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熱情。
他讓的是叫一個熱情、一個真誠,仿佛你今天不再這吃就跟他有深仇大恨了。
我們推的是一個花樣百出,理由層出不窮,就是我們一定不是不想跟你吃飯,是真沒有辦法,是有正當理由的。
這一來一回之中蘊含著中國特有的傳統習俗,但也有一種特別的累。
我從小到大就特別不會這種禮讓,每到過年,我最怕去別人家拜年,因為會有人給壓歲錢。
給錢的人往往會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錢塞進你的兜里,嘴里接連不斷說著讓你一定拿著的客氣話。
我是個小孩子,力氣沒有他們大,嘴又不會說客氣話,最后往往是已我失敗結束,回家就會被我媽教育。
現在恩當媽媽了,有人給我孩子錢,我依然會拒絕失敗,給別人孩子錢也總給不出去。
所以人家是小時候盼過年,大了怕過年,我是無論什么時候的不喜歡過年。
要說這種禮讓來往體現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飯桌了。
餐桌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很多事情都是在餐桌上進行的,小到家庭溝通感情,大到國際貿易項目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
有一句話不是說:沒有什么事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要是有就兩頓飯。
其實和朋友一起吃個飯,一邊吃一邊聊天,是件很愜意的事,我也很喜歡。
但有時人心是很奇怪的東西,有人請吃飯開始很復雜,一方使勁請,一方用力推,吃的時候,不是你吹我,就是我吹你,喝酒我來一箱你絕對不能少一杯,結賬的時候,我去交錢,你說不行,拿回來,我交。
累,真的很累。
我真心的希望如非必要,能簡單的開始,愉快的聊天,利索的分手,我才能真心的期待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