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聊天時又談起“十年前是個什么生活狀態”這個話題,然后大家一回顧發現十年來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以前認為很復雜、很難的東西都一一破解。
我想起了第的一輛座駕。
那是一輛長安系列的面包車,購買的時間在2008年。那個時候,我的月工資大概是800多元,就我買的這輛小面包車,花費下來也在3.2萬元左右,這是我不吃不喝三年的工資。
而在十年前,那個時候普通桑塔納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奢飾品,只有官方才擁有此樣的座駕。
但如今舊款的桑塔納已經開始更新換代。無人駕駛汽車馬上就會進入我們的家庭。
此時,讀到的你,是否也有同感?
這就是我常常說的:很多事,走著走著就解了。
其實人活著本身就無非追尋兩樣:一是那物質,二是那精神。
那物質,其實簡單的很,就是在不斷的掌握技能和累計經驗中去獲得。在科技和智慧不發達的古時候,那叫生產勞動,而如今細化了,便有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也就有了不同的物質獲取形式,也就有了人的各色差異。
很多人沒有把物質當做生命中一件勞動的過程,便苦惱于物質,渴望發大財、掉餡餅,更有甚者靠不勞而獲。有的青年,渴望一開始踏入社會就物質豐滿,房子、車子、銀子堆到哪里,然后躺著,然后什么都不干,然后去揮霍,這有趣嗎?這不僅僅無趣,而且破壞了人生的規程。
你說上天讓人來一遭來干嘛?要是什么都給你準備好了,來活什么?那造物主不就造出個“不吃不拉”的人類來。人不吃不拉了,那人還有什么勁道?以此來看,讓人來這個世界上周遭一番,就是讓在創造中尋求點樂趣而已。所以,活著就是一個創造和勞動的過程而已,在這勞動中尋找自我的強大,尋找安全感,尋找歸屬感,尋找認同感,然后獲得成就感,讓你在忙中作樂,那何苦把生活想象的那么復雜?
你來了,就按造物主對人的設定來吧。
較十年比較而言,每個人都發生了變化。但有人困頓于十年前和自己背景一樣的人,卻和自己發生了天壤之別。這些期間,你抱怨社會,抱怨父母,抱怨自己,但質問過自己沒有?是不是在脫離了物質的本質,你渴望不勞而獲,你渴望旱澇保收,那你得到的就是這樣物質形式的回饋。我們不否認,有官、富二代的不勞而獲和破格獲取,但我們是否想過大多數人還是在自我的創造,一步一步的努力。
還有甚者,在自暴自棄。錄一段話:對于自暴自棄的人來說,無論上天給他安排怎樣的命運,他都只會看到其中的不公平,而對于自強自立的人來說,無論順境逆境,都是人生當中必要的經歷,都是人生前進的動力。所以,你的困頓必然有自己的局限性。
很多人常常恐懼未來,但是從來沒有去回想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過去。
今天,想表達的觀點是:走。走是動態的,也是符合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物質的創造也好,精神的愉悅也罷,只有走才會解,不走只會死水一灘。
當你原地踏步的時候,只能面對重復和審美疲勞。
當你撥開腿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遠方風景如此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