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和大部分工具類圖書一樣,分“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案”兩個部分。前四章講理論知識,后十二章根據不同溝通情景提供提示和參考流程,每一章都有課后練習和情景演練,幫助讀者鞏固一些細碎的知識。我是每章挑一些自己覺得“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來回答和練習的,所以閱讀體驗很好。如果是在職人士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特定的章節來閱讀,有些技巧和話術是可以馬上應用到職場生活中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面談”一章里所提到的;
很多人都以為成功的面談是“自然產生”的,其實不然。成功的面談是一方或者雙方事前仔細計劃與準備的結果。出色的面談者和出色的接受面談者是訓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他們會不斷練習相關的技巧,直到一切習慣成自然,不經思考就能夠應用,只是他們輕松自在的態度讓人忘了他們其實在事前做過分析準備,而且在面談中仍不斷在仔細觀察現場狀況。
面談這個詞,指的是兩個人面對面的談話,放在我們日常的情景里,就是和面試官交流,與客戶談生意,和醫生討論病情,或者與家人朋友聊天,涵蓋了生活中“說”與“聽”的全部情境。書中提出,說與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成結論,良好的溝通不是鼓勵大家多說多聽,而是改善聽與說的質量。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只要說的多說的快,就算是善于溝通的人。現在仔細想想,在平時和朋友一起出游的時候,嘴快話雜的人反而總是招人嫌棄,反而是一些不是時時都在碎碎念,說話時言簡意賅的人更受歡迎,大家也更愿意聽取他的意見。這些人可以十分準確的總結出其他人想要說的重點,并適時的給予回應。當和懂得溝通的人溝通的的時候,我往往會覺得他們的話語像是一把癢癢撓,準確地撓到了我最癢的地方。在表達的時候,這些朋友也會適時的用自己和別人開開玩笑,讓相處的氣氛融洽起來。
做到這些,無非是源于他們對“自身”、“情境”和“聽眾”的熟稔。正如書中前四章描述的一樣,他們通過大量的溝通,敏感的捕捉積累形成了快速讀懂這一次溝通的目的的本能。他們在需要“規勸”朋友的時候,常常會從朋友自身的角度出發,分析利弊,體會被規勸的朋友的心境和遲疑。在需要“傾聽”朋友的時候,他們也能及時的轉換角色,多多的提出啟發式問題,幫助朋友們弄清楚他們自己的想法,幫助朋友們達到“越說越明白”的狀態。久而久之,高質量的“聽”和“說”造就了高質量的溝通體驗,朋友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要和他們親近起來。
而平日里說話說得多卻又容易失去重點的人,除了沒有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之外,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因為缺少自信。針對這一點,本書這樣說;
技巧和自信其實來源于兩個條件;努力與練習。
在演講,求職,打電話這幾個場景中,本書都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技巧。但是團隊溝通這一部分,我在反復閱讀之后覺得放在中國這種職場環境下還是略顯單純,大致因為有些同事間認知差異是比較大的,不能簡單的以政治正確的概念予以理解。很多在書面上看起來實在可行的方法,放在這種需要高度謹慎的語境中就有些粗枝大葉了。
這本書針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個情境都提出了建議性的溝通套路,還貼心的列出清單以供讀者自檢,規避容易犯的錯誤。對于身在職場或者初入學生組織的學生干部,需要正式會談及公文指導的人十分有幫助,可以幫助形成正確的溝通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