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安排核酸檢測已堅持了五十多天,以前因為靜默封控我沒怎么去,大多時候就近街上去做,或者在小區檢測。解封了以后,今晨還是第一次去單位做核酸檢測。
單位值班的同事安排在辦公區做檢測,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做完,居家辦公的人員安排在單位后院做,我到的早,等了一會,做核酸的醫護人員過來,給院子里不多的幾個人做了核酸檢測。
城市靜默封控以后,好多同事好久都沒見了,這次見了總覺得有種劫后逢生的感覺,可又不知怎樣表達,只是相互望著,笑著,寒暄著。要是往常,起碼也握個手啥的,激動時說不定還來個擁抱之類,倒是現在,以前熱情勁都嚇得沒了,彼此之間有意或無意保持著一定距離,就像疫情在身邊似的,誰都在注意個人防護。
這次同事見了,聊的話題也變了。以前,彼此之間主要聊聊單位一些近況,關系近的也聊聊彼此關心的私人話題,現在,都奔一個話題去,那就是后疫情生活我們怎么辦?
有好幾個人提到,他們親戚朋友陽了以后,都會出現發熱、頭暈、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沒聽說過什么無癥狀感染者。
同事的朋友同學有的根據自己感染體會,寄來了預防中藥方劑,有的建議儲備一些藥品,這會兒拿出這些信息來分享,看得出大家都在為后疫情生活而擔憂。
在他們聊天中,我才知道,當下好多人都在積極儲備藥品,以至于涉及感冒與疫情的家庭常備藥品已經脫銷。在我回家途中,接到同事電話,興奮地告訴我哪兒可以買到抗原試劑及相關藥品,讓我趕緊去買。
三年了,從封城、封控、靜默、閉環,期間又穿插了解封,到現在的徹底解封,人們仿佛坐過山車一樣,心里總是七上八下的,沒個定性。今早看到朋友圈分享的一組漫畫,也在對比疫情前后人們的生活變化:
畫一主題是“出行”。說人們以前想,放開了我立馬浪遍全世界,現在放開了,卻哪也不敢去。
畫二主題是“囤貨”。說以前囤吃穿用品,現在囤抗原檢測、連花清瘟顆粒之類的藥品。
畫三主題是“新聞”。說以前新聞講××地出現1234例,現在報道奧密克戎致病力大幅降低。
畫四主題是“等”。說以前買菜等封控,現在買藥等發燒。
畫五主題是“問”。說某人買了一大堆藥,還問人:還差什么?答曰:都齊了,就差感染了。
畫六主題是“做核酸”。說以前政府買單做的時候,好些人說我不要,我不想(做),現在卻問你真的不管我們了嗎?
畫七主題是“打招呼”。以前見面問吃了嗎?現在見了說你陽了嗎?
今天路過步行街,地下商場入口處張貼了一張宣傳海報,上面寫著:萬物復蘇,等您光臨。當然這是人們的一種期許。誰也知道,我們不可能像迎接春天一樣,去擁抱解封后的生活。因為病毒和我們同在,不會走遠。
說實在,我們用了整整3年時間,終于把病毒的毒性等弱了,也等來了解封。
人們又可以像往常一樣自由自在的出行。好幾次去到植物園,看見一群沒戴口罩的年輕人打籃球,無憂無慮的活力四射,感覺真好。
但是,旁邊遛彎的老人,一手拉住孫兒的手,一手使勁拉離看籃球的兒孫,怕感染病毒。
這恐怕也是當下人們最為擔心的易感染群體。雖說病毒致病力變化導致感染率降低,可最小的幾率一旦落到每一個具體家庭或個人,則無疑是天大的事了。
誰也明白,放開是不可逆轉的事,在放開的前提下,人們為了生活也要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要和社會接觸,要和人接觸,不可能整天呆在家里,像封控般生活。
這就不可避免遭遇感染,除了平日注意防護外,假如感染了怎么辦,這才是人們最為關心的事。
我想,奧密克戎我們沒有經歷過,許多人說它的致病力比流感還低。感冒我們經常遇到,常用的辦法無非是找大夫開藥、打針、輸液。
一句話,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辦,陽了,最好是去醫院或衛生所,聽一聽大夫的意見,別硬抗,呆在家里給耽誤了。
希望,有更多的醫療資源沉底,注入到社區一級,想治感冒一樣,給更多的致病者以治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