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我所在的學校邀請某大學教授講中國傳統文化,當時我還在帶新生,收到錢老師發來的短信,一股腦兒就往禮堂跑。
傳統文化是個較寬泛的概念,裹腳是傳統,忠孝是傳統,修齊治平也是傳統,這就需要一番去糟存精的功夫。這位教授圍繞諸子百家經典語句鋪開,提到《周易》時,可能為了突出《周易》的功用,他說《周易》這部書被人大大地誤解了,它不是一部占卜之書。
《周易》如何不是一部卜筮之書?有賴于此,它才能從秦人“焚書”的灰燼中幸存下來。
只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卜筮之書。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為易,故易說至繁。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總源頭。那么,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提法,它是如何囊括兵法,體現軍事謀略與軍事思想的呢?
二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
我們今天說兵以詐立,但在更早的春秋時代,戰爭尤有規則可講,“不鼓不成列”“不殺二毛”“兵不伐喪”。春秋晚期,戰爭開始脫離其道義性質,《孫子兵法》明言,“兵者,詭道也”,真正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古代權謀文化因此發達。
《三十六計》是對華夏五千年權謀文化比較全面的總結,它成書于清朝,作者已不可考,可以確定他是一位精通《周易》的學者。幸運的是,在前人對權謀演繹的基礎上,他有足夠的材料依據“三十六計走為上”編完整部書籍。
在內容上,僅僅“36計”是不能囊括所有軍事謀略與軍事思想的。在深度上,《三十六計》中談起陰謀詐術也更加赤裸與邪惡。由此,我的態度是,沒有菩薩心腸不建議讀,也決不能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我曾在更早一點的《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讀兵書》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否則,請就此停止閱讀。
三
36計中,每計由計名、內容和按語組成。先看第一計《瞞天過海》。
內容: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按語: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
內容第一句“備周則意怠”,“備”指預備、準備、戰備;“怠”指的是懈怠、松懈、疲沓。第一句意思是如果準備過于周全,思想上就會松懈。
內容第二句“常見則不疑”,“常”是慣常,經常;“疑”是疑惑,懷疑。此句的意思是看到了慣常的現象就不再疑惑了。
內容第三句“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陰陽是《周易》中的基本概念,俗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的兩儀就是指陰陽,意思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如虛實、黑白、善惡等。“四象”就是“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其中,“太陰”和“太陽”也叫“老陰”“老陽”。
陰陽之間是可以從量變到質變的,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太陰變少陽,少陽變太陽,太陽變少陰,少陰變太陰,極大地反映了華夏先民樸素的唯物觀。此處,“太陽”指的是完全公開的軍事內容,“太陰”指的是完全隱秘的(軍事秘密),整句指軍事機密就隱藏在公開的內容里。
四
“瞞天過海”最早出自薛仁貴與唐太宗的典故,字面意義上看,“瞞天過海”的意思是瞞著天子過海,但如果我們僅用瞞什么天過什么海去理解此計,那就太淺顯,也謬以千里了。
《瞞天過海》的按語中說:
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
《三十六計》的作者想表達什么?實施軍事計謀的時機與場合。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不疑”的對象是誰?顯然是“瞞天過海”中的“天”,也就是軍事假想敵或作戰對象。“備周”“常見”都是有意迷惑敵人的方法手段,讓他看見,讓他知道(作戰要素),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他“意怠”要他“不疑”,這個是實施軍事計謀的條件與前提。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假想敵或作戰對象自以為一切在他掌控之下后,我方突然完成一個從完全公開到極端秘密的轉化,把作戰要素,諸如指揮官、兵力配置、武器性能、作戰時間、作戰樣式、作戰企圖等重新布局,出敵不意,奇兵突襲。
因此,在軍事意義上,《三十六計》的作者想要在此計中表達的,一是達成首長決心與作戰意圖的一種方法手段,二是實施軍事計謀的時機與場合,三是軍事公開與軍事秘密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