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敬是齊國人,漢高祖五年的時候,他要到隴西去衛戍邊防路過洛陽,剛好劉邦在洛陽。劉敬就請求見天子,但是身上穿的衣服十分寒酸,有人對他說你這是去見天子,還是要注意一下形象的好。就給他提供了上等絲綢的衣服,但是劉敬不接受,他表示我穿著什么衣服來的,就穿著什么衣服去見天子,我絕對不會換衣服的。這體現了劉敬的個性,他是要和劉邦討論天下大事。劉邦召婁敬進宮來見自己,并給他飯吃,聽他討論天下大事。
婁敬說您定都洛陽,是要和周朝比一下興隆嗎?劉邦說是的。婁敬分析道您奪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朝實行的是德政,且經過了十幾代人的積累,因此四海歸心傳承了八百年。君主德行高則天下歸心,不需要一兵一卒就可以天下太平。后來周王氏墮落了,立刻就被戎狄滅亡了,東周就再也沒有真正做過天子,而是一直依靠強大的諸侯茍延殘喘。因為洛陽這個地方沒有天險可守,一旦有變會陷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所以并不適合建都于此。況且天下紛亂多年,和周朝的天下太平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劉邦問那你看應該在哪兒建都呢?婁敬說你應給進入函谷關,在原來的秦地建都,這里地理環境優越,有黃河環繞,有高山覆蓋,四周皆有險可守,且土地肥沃,形勢險要,簡直就是天府之國。您應該進入函谷關,在秦地建都,這樣就算是東方地區發生變故,也可以用這里做為根據地和基業。我認為和別人搏斗,一定要扼住他的喉嚨,擊打他的后背才能獲得勝利。如果陛下進入秦地建都,就相當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他的后背。
劉邦沒有立刻表態,而是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大多數是東方諸國的人,因此他們都反對在秦地建都。他們說周朝建都洛陽興盛了幾百年,而秦朝在秦地建都只傳了二世就滅亡了,您看這就說明不能在秦地建都。劉邦拿不定主意,這個時候外出的留候張良回來了,他進一步闡述了定都秦地的好處,于是劉邦下了決心,當天就帶上東西到關中建都。
劉邦說本來定都的主意是婁敬出的,他的功勞最大,婁就是劉呀!以后婁敬就不要叫婁敬了,改叫劉敬吧,并封劉敬為奉春君。
后來韓王信背叛了劉邦,聯合匈奴人來犯,劉邦就帶領二十萬部隊出發抵御匈奴。為了探明匈奴的虛實,劉邦派了十幾名使者去刺探情報。匈奴人將自己的精兵強將都藏了起來,只留了一些老弱殘兵在營里面,因此這些人都回來告訴劉邦可以進兵一鼓作氣擊敗匈奴。劉邦還是不太放心,他讓劉敬也去匈奴大營打探,劉敬到了匈奴大營之后和其他人看到的是一樣的,但是他回來后對劉邦說,我聽說兩國交戰的時候都會顯示自己的優勢,可匈奴現在只讓我們看到了一些老弱殘兵,我認為這是他們布下的陷阱,他們一定是把精兵藏了起來,準備對我們發動突襲。劉邦當時剛剛打了幾個勝仗心氣正旺,根本聽不進去劉敬的話,他大罵劉敬是個懦夫,讓人把劉敬抓了起來關在廣武縣,說等自己消滅了匈奴之后回來就殺了劉敬。
劉敬的預測說對了,劉邦經歷了白鹿之圍,差點丟掉了性命。經歷了七天七夜的圍困之后,靠了陳平的計謀才脫離了險境。回到廣武縣以后,劉邦釋放了劉敬,并把所有催促進軍的人都殺了,封劉敬為關內侯。
劉邦回到長安后,匈奴經常騷擾邊境,劉邦苦于沒有制約匈奴的辦法,就問劉敬有什么好的辦法沒有?劉敬說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定,士兵們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已經疲憊不堪了,這個時候對匈奴不能采取武力,而應該采取和親的政策,這樣匈奴的君主就是您的外甥,他該怎么和您對抗呢?只是我害怕您下不了決心,心疼公主而不能下決心。劉邦便去和呂后商量,呂后堅決不同意,最后只好選了一個宮女冒充大公主,嫁給了匈奴的單于。劉敬擔任和親使者出使匈奴,回來以后對劉邦說匈奴距離關中很近,關中一代土地肥沃,但是人口不多,應該把原來東方六國的人遷移到關中來充實人口,這樣第一個好處是可以防備匈奴的侵犯,另外也可以防止東方六國的人叛亂穩定統治一舉兩得。劉邦認為劉敬說的很有道理,就把十幾萬人口遷到了關中,充實了關中,穩定了自己的統治。
叔孫通是薛縣人,秦朝時以學識淵博,長于文章而被秦二世招進朝廷擔任博士。陳勝吳廣起義之后,胡亥召集博士們問他們的看法,大家都說陳勝吳廣是犯上作亂,要立刻派兵去討伐。秦二世胡亥很不高興,叔孫通善于察言觀色,發現了問題所在。他有上前去對胡亥說:“這些儒生說的不對,秦統一天下以來國泰民安,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法律嚴明令行禁止,況且現在天子十分賢明,怎么會有人造反呢,那不過是一些盜賊罷了,郡官們正在追捕他們,沒有什么好擔心的。”胡亥對叔孫通的回答非常滿意,他把所有回答造反的人都抓起來問罪,回答是盜賊的人也都被罷免了官職。對于叔孫通則另眼看待,胡亥賞賜了他二十匹布和一身衣服。
叔孫通接受了賞賜之后,迅速逃出了皇宮,大家看他出來,便湊到他身邊問道你有得到了什么好處呀?叔孫通說哪里有什么好處呀!我幾乎就遭到毒手了,有命出來已經是萬幸了。叔孫通離開咸陽之后,先是到了薛縣投靠了項梁,后來項梁戰死,他又跟隨楚懷王,項羽掌權后跟隨項羽,最后跟隨在沛公劉邦的身邊。
開始的時候,叔孫通總是一身儒生的打扮,這讓劉邦這個粗人十分討厭。叔孫通善于察言觀色,便換上了短棉襖,這件棉襖還是按照楚地的習俗裁制的,劉邦看到了之后非常高興,因此對于叔孫通又開始另眼相看了。
當初叔孫通投靠劉邦的時候,身邊有一百多個儒生跟隨,但是叔孫通從來不向劉邦推薦他們,而是推薦一些好勇斗狠的勇士給劉邦,這些儒生認為叔孫通很不夠意思,就經常在人前人后說叔孫通的壞話。叔孫通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天子需要的是能征慣戰的勇士,推薦你們的話,你們沒有辦法做這些事,反而會讓天子輕視。但是天下安定下來以后,就是我們儒生天下了,要有耐心才行。
劉邦一統天下之后,叔孫通和儒生們的機會來了,他帶領儒生們為劉邦制定禮儀的標準,規范群臣的行為,編制了一整套相關的標準和要求,并組織儒生們扮成百官,模擬朝會的狀態,劉邦非常滿意。有幾個儒生不愿意和叔孫通一起混,就說道您先后跟隨了十幾個主人,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下來,你就急著去搞禮儀,這是舍本逐末,不是做事的根本,只不過是你個人趨炎附勢,謀求個人利益的手段吧!對此叔孫通不屑一顧,說這幾個儒生不通世故,不足以為謀。
劉邦看了叔孫通搞的這套禮儀標準之后,感慨萬千不禁說道:“我現在才知道了做天子的好處,這都是叔孫通的功勞呀!”叔孫通借此機會向劉邦進言說儒生們都為此做了很多努力,應該給予表彰和褒獎,于是劉邦就給這些儒生都加封了官職。儒生們都說我們能位極人臣都是靠了叔孫通的幫助呀!叔孫通真是大圣人呀!通曉事物變化的規律。
后來劉邦想廢長立幼,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叔孫通堅決反對,并列舉出了周幽王和胡亥的例子,并說如果皇帝一意孤行的話,他就撞死在大殿上。劉邦說先生您還是不要那么做了,后來張良又讓呂后請出了商山四皓輔佐孝惠帝,劉邦就徹底放棄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