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好壞只差這一念
那天有個家長來問我:
“都說動力催眠可以提升學習成績,那只要來訓練、學生的成績是不是都可以提高?”
動力催眠的確可以通過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進而提高學習成績。但是,雖然他們進行了同樣的訓練,成績都有提高,可程度真的因“人”而異。
在參加訓練的學生群體中,中高考學生居多,在備戰考試前半年、甚至更早,他們會來到工作室進行訓練,經過4-6個月的訓練,學生的成績都會有所提高,但是有的學生可以提高近百分,而有的學生只能提高十幾分,其中的差別在哪里呢?
恰巧在智慧家長課堂上,秀英老師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來訓練的兩個同學小A和小B,都是參加高考的學生,不同程度地處于考試的焦慮狀態里。
小A是競賽班的學生,班里都是清華北大的預備生,數學競賽拿過大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成績很快從班級的45名進步到24名。他認為名次基本匹配了自己的水平,24名就已經很不錯了。
小B是普通班的學生,雖然成績很一般,但是她會在訓練中不斷地復盤,并能將訓練的狀態應用在學習之中,她的目標明確,不會因為外界的聲音而輕易發生變化。
經過了近半年的訓練,小A高考進步了10多分,小B高考考到了671分,進步了60多分。
他們之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思維模式決定了行為
當你發現自己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你認為是原生家庭沒有給你很好的支持,還是自己還不夠努力?
當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如魚得水,你會故步自封地享受這份安逸,還是會居安思危地開拓新的能力邊界?
當你部門的工作出現了問題時,你是先去暴罵那個害群之馬、還是著眼于如何度過這個難關?
當你和伴侶吵架時,你會認為和這個無可救藥的人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很絕望,還是會反思只要自己做些調整和改變、你們之間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當你的孩子成績平平、甚至連寫作業都無法自己完成,你會認為他在學業上毫無希望?還是會認為孩子可以在學習和發展中不斷成長、此時不代表彼時、將來也會很出色?
同樣的問題,會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和處理方法,這就是寫在大腦里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在頭腦理論里也叫作“定義-聯系-反應”,這是我們從小到大認知世界的途徑,也是構建我們認知系統的方式,我們通過與外界一系列的互動去習得更利于自己生存的反應模式。
小的時候,當我們做錯了事情時,父母會打罵,一次次的經歷讓你習得:(定義)做錯事,就會被父母罵、甚至挨打(聯系),(反應)自己就會很害怕,避免出錯,甚至為了避免被發現而撒謊。
但是關于做錯事還有另外一種腦回路,父母并不會因為做錯事而打罵孩子,而是讓孩子復盤,看到可以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定義--做錯事,聯系--可以被允許,這是成長的機會,反應--敢于嘗試和試錯。
第一種模式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習得“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固守于自己的能力范圍,不愿意改變,保護此刻的成績要比獲得不斷的發展更重要,相反過多的努力被看做是能力不足,他們更愿意在舒適圈里躺平,遇到難題很容易放棄。
而第二種模式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習得“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敢于嘗試和挑戰,通過不斷試錯去拓展自己能力的邊界,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會隨著努力而不斷發展。
小A同學認為自己的成績與自己的能力匹配,所以不愿意再去努力,而小B同學面對能力和成績始終持有開放的心態,只有不斷地往前走,才會有可能突破自我。
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2006年提出的全新的關于“智力成長”的理念,她認為人的智力和能力都可以通過刻意的練習和努力而不斷取得發展。多數人的成功源自堅持不懈和全力以赴的努力,而不是僅僅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當孩子們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久而久之,他們的大腦會變得越來越靈活,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成長型思維模式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有著的積極態度,還能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如何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家長的思維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小A家庭富足,媽媽不僅沒有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還創造機會讓孩子“躺平”,小A自然沒有要考上更好大學的想法和目標。
小B出身普通,父母不僅為孩子營造了更適合學習的環境,還始終鼓勵孩子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小B很認真地對待訓練,在學習上也是全力以赴。
同樣都來訓練,因為家長不同的態度而導致孩子在面對學習和考試時心態完全不同、最后成績也是大相徑庭。
1、允許孩子犯錯。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前提是要做,所以孩子敢做的基礎是你的允許。我家哥哥經常會在聽寫詞語時出錯,他自己也很惱火,會對我說:“媽媽,我錯得太多了!”我會有點激動地說:“太好了,這樣我們就知道哪里不會,多練習一下,去學校聽寫時就不會出錯了!”
家長允許的態度會讓孩子在“犯錯”這個定義上建立新的聯系和反應。說得很容易,當孩子犯錯時,就是對家長的考驗。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家長的認知。所以,孩子的改變要從家長改變認知開始。
2、多夸孩子的努力。
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個實驗,那些被夸獎聰明的孩子畏首畏尾,是學校里最輸不起的孩子,他們怕因嘗試失敗而丟了“聰明”、“有天賦”的頭銜。而那些被稱贊“努力”的孩子們,可以愈挫愈勇,敢于探索未知,他們不認為犯錯就是失敗,他們認為這是獲得經驗和新知的途徑。
我經常會對自家哥哥說,每個小同學都很聰明,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于你努力的多少,不要認為聰明就會帶來好成績。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中用行動去告訴孩子,努力不僅是一種態度,它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一種信仰。
3、給孩子一點時間。
人類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趨樂避苦,這是潛意識的本能反應。未知的都是不安全的,建立新的定義聯系反應也需要時間,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畏首畏尾而惱怒、也不要急于求成地推孩子一把,一旦這種負向的“定義聯系反應”建立后,孩子就很難再信任家長了。
家長守住自己,別亂發力,孩子自然會在安全的環境里生長出自己的能力。
“知道”是“做到”的開始,
孩子的改變從父母的改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