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著名的人機大戰引發了人類首次大規模的不安:知名圍棋棋手韓國李世石九段竟以1:4輸給了谷歌開發的一款圍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雖然谷歌董事長施密特曾表示:無論最終結果是什么,贏家都是人類。
這句話顯然難以安慰失望的族群,李世石甚至因人機大戰失敗而公開道歉。
被人類自己設計研發的人工智能產品打敗,這簡直是對地球長久以來自詡為主宰的傲嬌人類的嚴重挑釁。
據說下個月阿爾法狗將來中國,對戰中國棋手柯潔,結局怎樣,已無人敢篤定放言?!昂退鼘?,你會感覺它來自未來”柯潔深有感觸的表示。可見,人工智能之強大,已不再是我們腦海里呆板的機器人之化身。
目前,世界上具備前瞻性眼光的科技公司正在布局人工智能產品,因處于研發階段,并未正式或大面積進入大眾視野,所以大家對此并不熟悉。包括國內知名的BAT,最近也聚一起開會聊人工智能的趨勢,并將人工智能作為近年重點發展方向,相繼成立AI研究院、實驗室,引進國際人工智能專家。這些舉動,無不提示我們,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
人對未知的未來總是喜憂參半。動態進程中,危與機并存。
那么,人工智能時代,對人類的幫助與威脅又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p>
這長長一段話,既介紹了其背景,又介紹了其具備人類智慧甚至有超越人類智慧的可能性,最后這段話很委婉的表達了人工智能存在的目的,即機器取代人力,將部分人類于重復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之所以說委婉,是因為取代的深淺程度,決定了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重新布局甚至勞動力生態的構建。
也就是說,所謂幫助與威脅,還無法厘清。
未來,人與人工智能是共建共生還是一場戰爭,還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估計這也是當阿爾法狗戰勝棋手,人類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
現今,我們所能聽聞的人工智能產品已涉及各行各業,如:無人駕駛汽車,又稱智能汽車,主要依靠車內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農用采摘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能識別成熟的果實并且采摘速度比工人更快;機器倉管員,他們的機器人可以檢查卡車內部,選擇某個物品,然后撿起來;機器人律師,運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把普通文本(比如法律原則或特定案例)轉化成結構化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可以發現相關的法院判例,以節省無數花費在法律圖書館或使用傳統電子搜索工具的時間;醫生機器人,2011年,IBM和美國最大的管理公司WellPoint開始合作把超級計算機沃森的技術應用在提高病人看護質量方面。他們宣稱:“沃森可以博覽100萬本書或2億頁的數據量,并且在3秒內分析其中的信息并給出精確的回應,沃森超凡的能力在面對最復雜的病例仍可鑒定出可能性最高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辈粌H這些,還有機器人銷售、機器人教師等。
人工智能的到來絕非上個時代的“辦公自動化”這么簡單,連當前正在寫文字的我,也有被寫稿機器人取代的可能,它們不僅可以在一分鐘內寫出一篇報道,而且文字通順、數據翔實。
相較之下,無論從速率和知識裝載量來看,人類個體確實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被可取代的越多,人類無用武之地則更多。李世石在親歷人機大戰時,用“驚訝”之詞表示最大的感受,他說,人會有心理上的搖擺,即使知道準確的答案,在下子那一刻還是有可能會選擇另一條路,考慮其他的選擇。但阿爾法狗不會有任何的動搖,這就是我所面對的最大困難。
看到沒,人工智能簡直是“針鋒相對”生下來就喜飄搖不定的人類啊。
既然這家伙如此厲害,儼然如外星人附體,但是大家別忘了,他到底是出自人類之手,經由人類大腦思考,利用知識、數據包裹而生的。凡事無完美,咱們人類雖說毛病不少,難道人工智能就沒有局限沒有問題嗎。當然不可能!
換個角度,現在人工智能運行的思維,基于大數據與各類入庫的知識與觸控判斷,他們到底還是基于已有的程序化行事。也就是說,只有人可以造出人工智能機器人,而人工智能機器人是難以造出同等難度的產品,它們是不具備創新思維的。與之類似的,還有藝術創作,即便機器人畫家可以根據任何美術知識與性能,畫出一幅作品,但他畫出的星星永遠是標準的星星,而將星星畫成開在天幕的花朵,也只有人類的畫家梵高。
當然,不排除幕后操縱人工智能的人,將所有模式分門別類快速輸入,人工智能也有成為異想天開型畫家的可能。
這就好比,人工智能是跟在人類屁股后頭窮追不舍的惡犬,為防被咬,只好不斷創作,不斷升級,啊,長此以往,人工智能就是那個逼人類進步的是監工啊。
樂觀來看,未來人工智能將是人類得力的左右手。悲觀來看,為縮減人力成本,那些流程化、程序化的工作,極可能由人工智能取而代之。預言來看,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按規律行事的機器人,它極可能是打通大學科的所有規律,面對各種情況,出招或重新組合出招,給人類以意想不到的刺激!至于,唯一能領先人工智能的,只有如上述所言,在已有海量的事物之上,再升級創造新的衍生物或載體。所以,歸根結底,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任何時代的進步都是在不斷競爭中爭取話語權和生存空間的。
人與人工智能,在未來科技感十足,變化不斷的世代里,誰領導誰,誰占有誰,誰協同誰,誰勝誰負,都難給予定論。如果當人類已厭倦回家繼續與人相處,買個人工智能的陪伴者,也不是沒有可能。
人與人工智能,相愛相殺,我們應該為即將到來的競爭者高興,它們認真、仔細、敬業……,在某種程度,哪怕它們只是一款由科學主導的技術產品,我們也應以優者為鏡,時時照見自我的缺失與不足。當然,在更為長久的未來,人工智能是不是不僅擁有人類的智慧,甚至可能擁有人類的情感,當你悲傷難過時,它會伸開雙手擁你入懷,給予安慰,成為一款有溫度有情感感應的科技產品,這些都是有想象空間的。因為,人類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而它的創造者人類,最清楚同類的需求。
唯一期望的是,不管如何變換,在科技范十足的未來世界,人類與人類之間仍能擁有動人純真的交往,基于私心來說,科技感的東西固然再好,那永遠只是交互,而心與心的共情善待,那種由內而外傳遞的溫暖互動,才叫交往。
人類要相愛,一切才有光。哪怕是人工智能時代。
(寫於2017年4月11日,未經同意,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