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里的中國》講述了一個山東省淄博市沂蒙山區小鄉村——杓峪村,在2012年整整一年所發生的各種故事。紀錄片以本土“文化人”杜深忠夫妻生活為主線,在紀錄片里,我們所看到的農村,它既沒有想象中的破敗,也不屬于大多宣傳中的模范村,是一個很平常普通的村落,在一年的時間,大多數村民在經濟上伴隨著經營蘋果樹經歷了勞碌到收獲的辛苦,發生了喪事,也有定親和結婚的喜事,以及村民跟村支書之間的矛盾糾纏,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個人的成長歷程,等等。
紀錄片比較完整講述了鄉村在2012年一年時間里發生的大小故事,村民們分別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的人生故事,有自己的生活邏輯,有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有自己對世界基于自身經驗的認識。更為難得的是,紀錄片里有太多讓人動情的情景和細節,故事里的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感動和思考。同時,紀錄片里關于村落日常生活中時間的記錄,以農歷二十四節氣為單位,反映出,即使是日新月異的現代,大多數人關于時間的觀念仍然可能是以農歷二十四節氣為主,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時間觀。
紀錄片里的杓峪村在一年時間里發生了許多故事,它的豐富性足以提供對農村的各種思考和理解。其中最敢興趣的,可能是村支書張自恩和本土“文化人”杜深忠倆人的經歷與體驗。村支書在農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方面,他代表了國家對最基層社會——鄉村的管理和領導,另一方面,他又是農村中的一員,處于本村各種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之中。所以既代表國家利益做事情,然后還要考慮地方利益,在這兩者之間嘗試做平衡,應該是他的主要工作,也是最棘手的工作。村務對他而言,歸根結底,就是如何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村干部和村民的糾紛以及村干部在鄉村的作用既反映了國家在鄉村的體現,即國家在場,也是鄉村自身發展的一個邏輯,即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
另外,本土“文化人”杜深忠的生活邏輯與人生體驗也提供了關于農村印象比較另類的觀察。擁有知識并沒有帶來富裕的生活,相反,他的生活在村里應該是屬于貧困,但是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一直堅持追求“做自己”,也有對當下各種事情屬于自己的判斷和認識,比如關于“農民工”問題,他認為農村出外打工八成以上屬于被逼無奈,而且很大程度是一種冒險行為,一種無奈之舉;關于對“土地”的認識,他也基于自身經驗,說出了可能在大多數人常識中甚至是“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即不認為自己對土地有什么感情,在農村經營土地并不能解決奔向幸福生活的夢想,指望自己的孩子考大學、離開土地,這也似乎是農村家長普遍的心態。他是一個在農村生活的另類,一輩子在和老伴的不理解和吵架中度過,他有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懷,但是在農村,生活能夠給予他的貌似很少,也幸好他學會了“苦中作樂”,學會了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學會跟生活講和。
從更寬泛的視角看,鄉村里的中國,可能一方面,是時代或國家對鄉村的影響力,國家影響如何在鄉村中體現出來,國家力量或時代如何在不斷改變鄉村。另一方面,鄉村如何面對國家、面對時代的改變。中國鄉村會往何處去?可能不同立場、不同身份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梁漱冥曾經出過一本談話集——《這個世界會好嗎?》,看了這個紀錄片的感覺就是,這個世界不會好,但是也不會更壞,我們的鄉村,可能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