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萌新,祝賀你來到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開始為期四年的學習,在這四年中,你會有一個化繭成蝶般突飛猛進的成長,在這四年中,你將會收獲終身的友誼,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際能力的提升,增長更多的見識,以及個人的巨大成長。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四年,作為你們的心理健康老師,我衷心希望在未來的四年里,我們可以成為朋友與伙伴,通過有趣的心理課程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一起學習進步,一起玩轉大學生活。
初初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你可能有許多地方還不太適應。南方的同學可能會覺得這里太干燥,每天喝多少水都不夠;北方的同學可能會覺得這里的東北菜太不正宗,比自己家差遠了;男生們會覺得哇塞校園里妹子看起來很多,咋一開班會發現自己班里的女生屈指可數;女生們會覺得我只要和我宿舍的好姐們一直在一起,吃飯睡覺上課軍訓都不分開那么大學還是非常美好的。
這些都是你們最初的感受,但我要說的是,這并不能代表你們最終的感受,以及后來的狀態。可以預測的一點是,你們會有一個讓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巨大變化。那么,這樣巨大的變化真的每個人都能泰然處之嗎?
其實,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的確不同,因此,我今天就想和大家先聊聊初入大學校門,有哪些變化是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適應呢?
學習適應
首先,就是我們大家最關注的學習適應。你進入大學后,從開始上課的那一刻起,可能就會有些顛覆認知。高中時代的小班授課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班授課,大學老師非常瀟灑地來去無蹤。并且,你在期末的時候也許會感覺,怎么課堂上啥都聽明白了,考試的時候卻并不全會?為啥上課時云里霧里,考試居然還過了?這就是大學課堂的神奇之處。
在這里,我給大家的建議是,在學習方法上,可以多去請教你的助導。他們都是經歷過這些困惑的,并且可以把最好最直接的經驗傳授給你。而在學習態度上,我有兩點需要提醒你:
一是面對專業課中比較艱難的基礎課程。很快你們就要學習高數、大物等基礎課程,據以往的學長的經驗,這些基礎課學起來真是讓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千回百轉百轉千回,天天坐在第一排咋就掛了呢,旁邊那哥們天天打瞌睡咋就過了呢?老師講完就飄然而去我也是醉了,說好的劃重點他咋就和考題對不上號呢?經過種種的疑問而不得解過后是對基礎課程的灰心喪氣,有了不想學,不愛學的想法。
希希老師這里想說:一定要把你的目光放長遠。大學階段學習的數學和物理知識,在后來的學習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顯,但由此培養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以及對宇宙自然的興趣和認知,對所有學科都有意義。
今天,個體的生命得到延長,但產業的周期卻在大幅縮短,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交叉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要想在加速迭代的格局中掌握主動權、避免被淘汰,除了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還要善于調動和使用各個領域知識,而在大學階段培養的理性思維、打下的科學基礎至關重要。
總之,你學的是數學,可是你學的又不僅僅是數學。你學的是思維力,邏輯力,甚至是毅力的獲取。用一個開放的,長遠的目光去看待每一門基礎學科,不要那么著急去問,學這個有啥用,而是慢慢沉淀自己,等待時間交付給我們最好的答案。你一定會感激自己為此付出的光陰和努力。
第二點想和大家說的是,互聯網知識與經典閱讀的博弈?,F在的互聯網世界開放又活躍,信息化時代早已將我們團團包裹,可能我們最不缺少的,就是知識。連我家對面60多歲的奶奶每天還在微信上轉發“你不可不知道的十個養生技巧”。那么,這些知識,真的有用,真的值得我們一一過目,碎片化學習真的能夠替代所有?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碎片化學習,付費專欄,知乎大神,得到大神,羅胖的“死磕自己愉悅大家”,說白了,這些所謂的知識對于我們來說,并沒有特別大的用處。你今天了解了互聯網在2016年的“黑天鵝事件”,2017年十個最賺錢的項目,你也僅就是知道這個事情了。僅做談資,還能做什么用呢?
溫言在其公號文章中坦言“最好把付費知識當索引,而不要當知識本身”,因此當你花了4塊5毛錢在得到上購買了一本書的“精華版”,那并不代表你用10分之一的時間掌握了全部的知識,你只是“知道”,而最終你可能僅僅收獲了一本書的書名和幾個零散觀點而已。
每一本書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字的閱讀并不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尤其是經典好書。在閱讀經典本身,你將體會到經典的厚重,經典的價值,其內在的精彩邏輯與敘述都是需要一點一滴去領會。更重要的一點是,經典閱讀,本身有難度,那些所謂的精華版縮略版戲說版都只是經過了別人加工的次生品,你只是作為捧場看客,看完一樂,剩下的終究只是別人的觀點。因此,好書、經典要親自去讀。學習,終究還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來不得半點討巧。
錢穆先生曾經坦言,自己年輕時也難以堅持,但自從讀到曾國藩對讀書的勸導,即“讀書須從頭到尾讀,不要隨意翻閱也不要半途廢止”,他便痛改舊習,“以后幾十冊幾百冊的大書,我總耐著心,一字字,一卷卷,從頭看?!边@里不是說我們都要去讀大部頭,而是說要有一個讀書學習的必要態度,即學習都是累而辛苦的,讀書也是,這種累和辛苦換來的快樂也是最甘之如飴的。
總結一下。
首先,那些惱人枯燥的專業基礎課其實都是寶藏,好好研習將收獲更多超脫知識之外的能力。
第二,碎片化學習可用但不能夠成為知識的主要來源,知識大V沒事給我們解解悶是可以的,但也僅是秘書一枚。
第三,經典的閱讀永遠有其深遠的作用,我們要塌下心來,努力去“啃”。
人際適應
再說人際。很多同學和我聊天時,都提出過同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很內向,在熟悉的人面前卻十分外向呢?那我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我認為這不能算是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的一面,換句話說,真的內向的人,不論在誰面前都內向。但即便是這樣,內向的人遇到投緣的朋友難道就沒有打開話匣子說個沒完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自認為內向的同學一定有過“外向”的經驗。
那么為什么大家總是對這個問題耿耿于懷?在我看來,對于新入學的你們來說,這個問題的背面其實是兩個字:“比較”。比較自己和宿舍其他同學,比較自己和班里其他同學,比較自己和崇拜的學長,發現外向、會表達、會聯絡的同學明顯要“吃香”一些,反觀自己,更加焦慮,覺得自己理應向更好的榜樣學習。無奈效仿得不到位,反而更添疑慮:難道我就是這種“內向”的人?
從心理學的動機理論看,有上述想法的人其實是典型的以結果導向為動機的人。得到的結果一旦與自我預期出現偏差,就會反觀到自身的能力問題,給自己貼標簽,定性自己。這樣的后果是,心理上得到了一些舒緩,其內在邏輯是,我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我理論上是很難有變化的了。
事實上,每個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時間的洪流當中,你不察覺,并不代表你不會產生變化。當你說出我是一個…樣的人的時候,你就已經不是這樣的人了。這樣說你可能覺得有詭辯的嫌疑,那換個角度來說,每個人所認識到的自己都并不全面。你認為自己的樣子,別人認為你的樣子,你不知道的樣子等等,這么多的你,有交叉有重合(參見喬韓窗口),因此,對自己絕對化定義化的判斷是不負責任,必定存在偏頗的。
說了這么多,還是回到內外向的問題上。究竟怎么才能外向一些?其實你要知道。不是誰生來就善于與人交流,你只看到了“人前顯貴”,卻沒關注“人后受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掙扎的成長的歷程,都是艱難的,煎熬的,但不拋棄、不放棄,就能總是在路上,總是在成長。
當面對不熟悉的同學和老師,打開你的心,放松下來,保持微笑,深呼吸,告訴自己你可以。最初的“尷尬”總是難以避免,每個人在自己不熟悉的人面前都是有面具的,需要保持一個較為安全的距離。當別人這么對你的時候,你覺得“尷尬”,但這種所謂的“尷尬”我更愿意將其稱為“行走在彼此熟悉的小路上”。你們都需要試探、觀察彼此,找到合適的對話方式和相處方式,因此,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時間上的延續。在空間和時間的作用下,你們的距離自然就會慢慢拉近,彼此會更加熟悉,相處起來也就會更加愉快,逐漸默契也就有了。
總結一下。
首先,沒有絕對的內向外向之說。
第二,你覺得自己內向有可能是你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提出了對自己過高的要求。
第三,提升人際能力需要我們懂得直面“尷尬”,不怕“尷尬”,敞開心扉,多參加活動多刷臉,一段時間過后,自然就會收獲大家的友誼。
總之,初入大學,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應,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小萌新們大可不必為此過多煩惱,須知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事相同。你的憂愁擔心,一定是被千萬次地重復過,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你其實并不孤單。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表達,那么就先多傾聽,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美麗,那么請先展露笑容,如果你覺得自己聽不懂課程,那么請認真做好預習和復習,如果你覺得上述的辦法都不好使,沒關系,你還有我。歡迎將你的困惑反饋給我們,歡迎你多多參加我們組織的活動,歡迎你在迷茫困惑時及時向我們求助。我就在這里,你并不孤單。
這次先說這么多,祝小萌新們能夠順利過渡,在大學遇見未知的自己,相信你會喜歡這個可愛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