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府普洱》不止有普洱茶文化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茶道|文學|養生|視覺
驚蟄節,春雷響,萬物長,茶蛻殼
春風如林,三月暖陽和煦,溫柔了初春時光,何不以茶為禮。
冬去春來,萬物新生。春林初盛,望風十里,雖然新茗未出,但品一杯秧塔,也是極好的。
滿園的春色關不住,就借這杯香茗來展現這撩人的風光。
?
用備好整套的茶具,充滿儀式感的,用沸水將這春天的氣息被喚醒,用豐富的回甘生津和層次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春景。循著茶湯的腳步,你也可以口吐蓮花!
美和好,是秧塔的代名詞,泡在碗內,宛如朵朵白蓮懸浮于水中,美妙不可言喻。
較長時間自然倉儲之后,此茶呈現出少許的新的香氣,香氣上揚。入口甘甜,茶滋豐富,湯水活躍,層次感體現較為明顯。
口感清甜回味悠長,杯底留香持久,清爽醉人,
茶湯色澤清徹,晶瑩剔透有活力,入口輕盈,那種輕輕的回甘是從舌面慢慢滲透出來,
葉底肥嫩鮮活,舒展度極高,茶質肥厚優良極耐泡度
湯色:橙黃明亮,淸透,油潤
口感:醇厚回甜,濃郁,喉韻悠長
葉底:肥壯厚實,鮮活有彈性
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清政府規定,貢茶由思茅廳置辦。清《普洱府志》卷十九有載,每年貢茶為四種:團茶(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貢茶中就有景谷縣民樂的秧塔大白茶“白龍須貢茶”
在無量山西南側,瀾滄江以東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素有林海明珠、茶祖之源、佛跡圣地、芒果之鄉的美譽。
秧塔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景谷縣民樂鎮大村、白象、桃子、民樂存。
地勢以山地高原為主,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屬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為1253毫米,年平均氣溫20.2℃,年平均相對濕度78%。由于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以致茶品口感差異性也大。
茶樹品種有性群體品種。代表植株有大村的秧塔大白茶和白象村大葉子茶。分類上屬于普洱茶。
景谷縣民樂鄉大村秧塔的普洱茶,其特點是茶樹品種優良,芽葉滿披茸毛,成茶肥碩重實。干茶外形白毫顯露,條索銀白,條索不長、葉質厚。氣味清香,茶湯清澈,滋味醇和回甜,耐泡飲,以產地特色命名。秧塔地處高山密林的云霧山中,氣候溫涼,種植歷史已有150多年,今老種樹尚再。口感刺激性強而集中,舌面與上顎中后段偏苦為其特色,時有輕發酵香甜味。
秧塔,是你的出生地,地處景谷民樂鄉高山密林的云霧山中,氣候溫涼,為適應高山氣候環境,所以,茶芽生長出了厚厚的茸毛。他們說,你的種植歷史已有16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今老種樹尚在。
溫馨提示: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圖文由造府普洱提供,其他平臺轉載請注明:(來源:造府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