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前聲名不顯,等到死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他的價值,比如曹雪芹、梵高、以及王小波。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心臟病突發(fā)辭世。死后王小波的兩本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和《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他去世后迅速登上三聯(lián)韜奮圖書中心的暢銷排行榜。梁文道就稱王小波是人為炒作出來的神話。
對王小波的評價一直都走向兩個極端,喜歡的對其推崇備至,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有人說,如果他沒死,諾貝爾獎今天就是他的。
而對于另一部分人而言,他的作品充滿了粗俗不堪的東西,永遠難登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認的是,王小波終究還是寫出了一些東西,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很大一批人。
王小波死后,李銀河在紀念王小波時說:“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這個評價簡直無比恰當(dāng)。在他所有的書中無時無刻都在體現(xiàn)著作為一名獨立思想者的驕傲與尊嚴。
可是這名一名獨立思想者生前卻是十分潦倒,在他最窮的還動過去買個或小貨車去拉貨的念頭。對于自己生前可能不會得到認可他早有覺悟。
“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一些發(fā)出的信。我覺得自己太缺少與人交流的機會——我相信,這是寫嚴肅文學(xué)的人共同的體會。“
王小波和李銀河
讀王小波的文字很容易給人一種奇異的暢快感,或許是因為他的的叛逆,他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如果你不認識王小波,那就去讀讀他的《黃金時代》吧。如果你知道王小波,還想進一步了解他,那你就多去讀幾遍《黃金時代》吧。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青銅時代》、《白銀時代》只適合讀九遍,而《黃金時代》則必須讀十遍。
王小波每本書中都會有一個叫“王二”的主人公,這本書也不例外。要知道《黃金時代》在因為大量不堪描述的描寫,這部小說在大陸出版基本是不可能的,直到香港的出版社出版了這部小說,還給冠上了《王二風(fēng)流史》這樣不堪的名字。
在沒得到主流社會認可之前,這部小說只能長期在各舊書攤上流傳,還因為名字,被誤解為是打色情擦邊球的作品,但這部小說一本嚴肅的知青文學(xué),也是王小波最下心力的一部小說。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你可以隨時隨地抓起來就讀,足夠你打發(fā)幾分鐘的無聊時光。如果你不想深究這本小說的內(nèi)涵,完全可以把它當(dāng)做一本黃色小說來看。
這部小說只有五萬字,講的是王二下鄉(xiāng)插隊,因為討論破鞋的問題和大夫陳清揚相識,然后開展了偉大友誼,兩人在性的方面很和諧,卻絕口不提愛情,直到一起被批判寫檢討,也從來沒有動搖,20年后兩人重逢,再提起偉大友誼,陳清揚終于承認了她的愛情,她的罪孽。她所說的罪孽,就是愛上了王二。
《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xiàn)了知青文學(xué)的突破。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于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讀完這本書就算你沒讀出個所以然來,但起碼能夠博你一樂。
王二說:“今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p>
這就是王小波,我們懷念的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