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格外安靜,與兩年前的草木皆兵又有所不同,當下,更多了一份力量和篤定。待在山里的小村莊,世界似乎變小了,眼前都是熟識的面孔,話語間也皆是舊時的過往,當人與人之間有了共同的回憶,便形成了一段有維系的人情。
兒時的記憶里,過年是從奶奶的勒筍干和辣椒醬開始的,還有那些掛在竹竿上的醬貨,這么多年,天南海北,在熱鬧都市中扮演各種角色的人們,不管平日里吃著日料還是火鍋,過年回來,總是對自家這幾樣年菜青睞有加,在不同的人家,這幾樣菜式總有不同的風味。辣椒醬,屬河上小伯伯家的最有特色,他們家的辣椒醬作冷盤,顏色略淺,微辣,多加淀粉勾芡,回味很好;我婆婆的勒筍干總是燉得油潤入味,別人家倒真沒有這個境界;論白鲞燒肉,早些年外婆的那份手藝絕對是心中的白月光,如今,她已不能勞作,在別處也再沒有吃到過這種用醬油烹制,咸香軟糯口感精致的白鲞燒肉了。母親每年都準備這幾道傳統年菜,口里雖時時念叨,生怕不再合時宜,可依然每年早早忙碌準備,想必覺得這是終究不能舍棄的習俗,不光自己想念,女兒想念,那些吃慣了這個口味的客人,也會在冬夜里勾起饞蟲,念念不忘吧……
味蕾的記憶長久而微妙,有些味道之所以能在腦海揮之不去,正是因為它們都在時間和故事里發酵,更像是剪不斷的人情,總有絲絲掛礙。
每逢年底,總是有諸多人情往來,凡是親戚鄰里有紅白喜事,總是要包一份“人情”送去,遇到喜事,則用紅包裝上紙幣,如是白事,則換白紙包裝,在這個幾乎用不到紙幣的年代,人情往來恐怕是人民幣不可替代性的最好體現了。這也真是一個有趣的名詞,深情厚誼,泛泛之交,似乎都在這錢多錢少之間了,年少時曾經一度不解甚至鄙夷,感嘆一聲“人情似紙張張薄”,然而,如今再想此事,卻有另一番理解,逢年過節親友之間的問候聚會不能時常如愿,人與人之間的維系變得越來越淡漠,從本質上講,這并不遵從自然規律,在精神世界享受獨處的同時,一個人之所以感到溫暖和幸福,往往來自于被想念,被需要,被偶爾記得,而年節間的禮尚往來,家中大喜大悲時的互相關照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大多數人往往不在意收到“人情”的多少,更在意的是“禮輕情意重”的情分,說到底,這就是一種善意,同樂或齊哀,這都是一種共情。
最近常聽《孟子》,孟子說:“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深以為然:你給自己的妻子做好示范,你對你的妻子好,對你的兄弟好,你的家,你的城邦,就都會變好。所有的大問題都在于每一個渺小的個體,每個個體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才能帶動他身邊所有的事,所有的團體,讓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如果我們只是把所謂的“人情”和“禮尚往來”理解成簡單的利益平衡,恐怕就狹隘而功利了。
春節前夕,回到爺爺奶奶的破舊老屋,嘮嘮家常,平淡而有滋味,許多年前,也是這樣潮濕陰寒的冬日,在外求學放假回家,總要拿些自己的“成績”給爺爺展示,如今,爺爺奶奶不見得再能聽懂我們述說的世界,可是他們依然帶著驕傲和慈祥,人生總是這樣,要的終究不是物件,而是一份情,一份牽掛。
多么感激這偶爾平靜的歲月,它總是在合適的契機給了你合適的空間,讓你嘗試著與自己和解,給你智慧去想清楚自己的喜怒哀樂,看明白焦慮和困苦的根源,即便長路漫漫,卻依然有明燈指引,讓自己多點“人情味”,讓眼里的世界也多點“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