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留學的每一天,似乎都是從對自己感覺不好開始的。然后每一天,從早到晚,心里暗暗較著勁,把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慢慢補齊,把低沉幽暗的情緒強壓下去,然后茍延殘喘地完成了每一天的旅程。這是一個最開始收起所有內心的驕傲,但是最終又為戰勝自己感到無比幸福的過程。這是一段無比艱難而又風光無限的旅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范海濤《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后去留學》
2009年,財經新聞記者范海濤在她30歲時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巔峰:配合時任谷歌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寫了一本十年來少見的暢銷書《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贏得了一個文字工作者非常難以獲得的名聲與品牌。
按照一般人的選擇,此刻應該乘勢而上,繼續出幾本暢銷書,但范海濤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一一出國留學。
我知道,30歲對于一個新聞記者來說是最容易出成績的時候,這個年紀,經驗和體力結合完美地運行到了黃金分割點,出國留學,不僅意味著歸零,甚至意味著倒退,兩年時間會有多少變數,又會失去多少機會,誰也無法預料。
那么,當年究竟是什么力量驅使她放棄這一切,以一個大齡青年的身份毅然走出國門呢?
帶著這樣的好奇和疑問,我認認真真讀了她的這本《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后去留學》,試圖從書中找尋答案。
在外人看來,范海濤的人生軌跡完全就是當代中國青年精英人群的典范,重點大學畢業后成為《北京青年報》的財經記者,每天和各路CEO、企業家打交道,如此光鮮亮麗的生活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但是,作者在書的開頭部分就寫到:“我從來不是學霸,也不知道把事情輕松搞定是什么滋味。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在和自己的智商作斗爭。做每一件有點難度的事情,我都會如臨大敵,會和內心里面的另一個神經質的我嚷嚷——“Calm Down!”在人群里,我小心翼翼地掩飾著我的緊張,以防那個有點神經兮兮的我曝光。我習慣了普通,也覺得這輩子所有美好的事情都離自己太遠。”
是作者矯情?也許有一點吧,但是我想最終觸發作者內心的可能還是“理想”這個玩意兒,希望用一場留學、一場“出走”去突圍人生,去對抗內心深處那個弱小的自己。
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作者寫她剛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時,仿佛被拋到了外星球,好比一個用慣了windows系統的人突然切換到蘋果系統,所有以前熟悉的按鈕全部失靈,原以為在過去生活中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都是假象,那都是生活還沒有達到為柴米油鹽發愁的底層。
美國的高校不像國內高校那樣有一套龐大的系統去依靠,學校提供住宿,吃飯有食堂。在美國,吃飯、住宿樣樣都要自己操心。更讓作者崩潰的是,與國內每天手機信息不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強大的美國郵件文化。
新生入學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冊一個校園郵箱,今后學校里的所有大事小事都是通過這個郵箱傳達,且每一件都與學生息息相關,看似很隨意的一封信,可能就包含著很多重要的截止日期和學業信息,而且只發一封,沒有人會提醒你,如果漏看,后果自負。
作者就曾經因為漏看一封郵件,結果不得不提前中止休假,從國內提前返校回到美國。
語言交流的障礙、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這里,一切都得靠自己,哪個環節沒有注意到,都會令本已夠忙亂的留學生活更加抓狂。我在想,除了足夠的勇氣,還得有一種把困難挑戰當作是學習和個人成長的心態,才能堅持下去吧。
熬過留學初始階段的“恐慌期”后,范海濤的留學生涯開始漸入佳境。她在哥大的研究生專業是“口述歷史”,國內還未有高校開設這門專業。
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交叉學科,又是以一種文化——美國文化為主導的學科,范海濤經常為美國課堂上各種不可思議的解放和瘋狂所雷倒。
比如,主講老師會邀請穿著異常暴露的演員到課堂上表演反映艾滋病人悲慘遭遇的舞臺劇,甚至讓學生獨自一人去一對一近距離采訪美國毒販。
這種東西方文化與教育理念激烈碰撞,喚醒了作者身體里那個被多年應試教育所壓制的天性。
范海濤發現,在課堂上,她遠遠不如美國的同學那般放松。的確,應試教育只能讓我們被動學習,卻激不起發自內心的求知欲。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大一新生在脫離高中生活后反而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因為習慣了“要我學”,最后連“我想學什么”也搞不清楚了。
如果說,有哪些經歷是最讓作者獲益匪淺的,應該是在美國紐約這個世界大熔爐里,作者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見識了很多年輕的“世界公民”,也認識了很多專心做自己、熱愛世界,相信聚沙成塔,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一步步改變世界,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變化。
在哥大,學生們會自發成立各種有關世界各地主題的社團或活動,比如舉辦為敘利亞戰爭中的受害家庭籌款的活動。
通過與這些學生接觸,對比以前在國內忙忙碌碌的生活,作者總會不由自主的思考,這些人是如何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的,究竟哪樣的生活方式更有意義。
我想,當作者能與世界頂級新聞獎——普利策獎的評委近距離面對面采訪時,內心的滿足與驕傲是出再多本暢銷書也無法與之匹敵的。
當你一天比一天努力時,世界馬上會邀你一起同行。兩年的留學生活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范海濤,種種磨難更是讓她戰勝了原來那個充滿畏懼的自己。順利拿到哥大學位,此時各種國內的工作邀請也紛至沓來……
有時我感到,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年輕人仿佛都被綁架在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被推著不斷往前趕,慢一點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到了一定時間,該工作就得工作,該買房就得買房,該結婚就得結婚,該生孩子就得生孩子。否則,到最后,你會發現,工作不好找了,房子買不起了,要變成剩男剩女孤獨終老了。
選擇和大多數人一樣按部就班的生活是乏味的,但至少讓人感覺安全,畢竟大家都是這么過的。
走自己的路則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意味著要時常與孤獨和自我懷疑為伍,還意味著很多時候只能一個人默默抵抗外界的壓力,而無法指望誰能伸出援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綜合體,是屈服現實選擇放棄,還是堅持理想?走在人生的分叉路口,范海濤的故事也許能給迷茫的我們一點啟發。
End.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文字版權歸本作者。)
已經花了99%的時間讀完文章的你,一定不介意再花1%的時間為我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