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李醫生的去世,網上種種輿論爆發出來。有一種聲音說,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一旦出現疫情,人們的態度是“生死有命”,但現在卻不同了,人們相信醫學發達科技領先,一定有藥可醫;然而,當事實并非如此時,就會引發人們的抱怨。
其實,無論是過去人們相信“生死有命”,還是現在人們對疫情沒有得到理想控制的抱怨,都是在為自己和社會找一個情緒的出口。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家在被動面對生死的問題上,都是要么消極(等死),要么積極(求生)。二者都不可選,且沒得選的時候,情緒就必須要宣泄出來。人嘛,身體無法保證在舒適區的時候,意志和情緒總要在舒適區呆起。
這讓我想起2017年的港片《追龍》,伍世豪最初偷渡到港時,只是想好好活著,而后陰差陽錯有機會與警察探長雷洛聯手時,他才抓住機遇趁勢壯大發展自己的組織,直到能夠與雷洛一起制霸香港。可是,在大勢已去、局勢發生極度動蕩時,雷洛離港,伍世豪卻選擇留在香港入獄,最后因身患絕癥提前出獄,不久就去世——不管是入獄,還是最后被動面對死亡,同樣是伍世豪認為的舒適區。而雷洛選擇終身逃亡、不接受法律制裁,也是雷洛認為的舒適區。
我還想起2011年的法片《不可觸碰》,Driss 從一個懶散的想靠救濟金生存的黑人失業者成為一個富人的私人全職護理,本質上,他還是在自己的“舒適區”。不同的是,之前,什么也不干、妄圖靠救濟金度日的他,在受到白人富翁 Philippe 和豪宅的刺激后,之前的舒適區不再舒適了,所以,他要營造并努力到達新的舒適區。 Philippe 也一樣,他以為殘疾后的余生,不再有健全人的尊嚴和愛情,只能在被人照顧的前提下,藏在自己的靈魂軀殼里過活,但 Driss 闖進并破壞了 Philippe 本來的舒適區,讓 Philippe 有機會去像健全人一樣思考和交往,為 Philippe 打造了一個全新的舒適區。
有些人,在疫情期間,天天學習看書,充實自己,想象在疫情結束后,自己可以來一個質的提升;有些人,對疫情短期結束不抱希望,天天搓麻睡覺,希望疫情拐點出現時,再謀劃往后生活。大家都沒有錯,大家都愿意在活著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在自己的舒適區呆著,至于能呆多久,誰知道呢。
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愿意改變。畢竟,舒適太重要了。活著嘛,怎么舒適怎么來。跟自己作對,真沒必要。
- End -
我是未可,期待您的留言、批評和建議~
希望每天“以讀書開始,以碼字結束”,如此一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