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菜市場北門外有六間門面房,大門的右側兩間,分別是水面店和鹵菜店;大門左側四間,依次是油條店、老王包子鋪、雜糧煎餅、韭菜餅店。
我這樣交代地理位置,一是說明我對這條小街熟悉,二是說明這條街包子鋪僅此一家。
同樣一間門面,店主用一道玻璃隔斷將房間分隔成兩截,里面大約三分之一是操作間。老王在里面燒開水,和面,搟皮,拌餡,包包子,沒有聲息,埋頭操作。偶爾抬頭瞄一眼,外面有客人等粥,就放下手頭的活出來幫一下,然后又回到他的陣地。
外面三分之二的地方,利用率更高。門口一排蒸籠加上東面墻邊一張長臺,呈一個“L”型,蒸籠及粥鍋在這里鋪排。西側靠墻放三四張小桌,共食客在這里用餐。
老王包子鋪的生意相對較好,除了他家包子品種多之外,店面清潔,可供食客在此就餐也有點吸引力。這樣,早晨時間寬裕的老人可以在這里從容就餐,享受慢生活。
老王的妻子站在門口招呼顧客,不停更換籠屜,或打包,或裝盤,一面接到顧客手中,一面報出價格。好在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顧客用手機掃碼,然后就聽到店內(nèi)的揚聲器里傳出餐費到賬的信息。
開早餐店的人很辛苦,不僅時間集中忙碌,而且要起早。體力勞動者往往都有著與年齡不太相符的外表,雖然他們看上去像中年人,但他們的小兒子還很小,剛剛能走會跑,經(jīng)常在門前停放的三輪車上爬上爬下,十分淘氣。
老王的妻子,一邊招呼顧客,還要一邊監(jiān)視兒子。菜場周圍人員聚集,萬一兒子走丟那么賺再多的錢也是白搭。
“王延凱(音似)!”我每次去買早點,路過老王包子鋪總會聽到那位老板娘的聲音。有時,我悄悄地逗那娃兒,叫他跟我走,他總是一溜煙忙著回到他母親身旁。
有一天早晨,我在隔壁油條店排隊等候的時候,看到拐彎處有一輛電瓶車躥出來,差點撞上低頭奔跑的“王延凱”。后來,我把先前看到的一暮告訴了老板娘,誰知老板娘立即放下手頭的活,氣沖沖地去把玩在興頭上的孩子追回來。后來,我又想自己這樣多管閑事,別讓小孩挨一頓訓。
我不太喜歡吃外面店里的包子,但是喜歡買她家的饅頭。今年上半年,有一段時間,老王包子鋪一直關著門,我連續(xù)幾次想買饅頭都沒有買到。
后來,老王包子鋪又開門營業(yè)了,有一天我到她家買饅頭時問了一聲,前一階段,他們?nèi)ツ膬毫恕@习迥镎f他家公公去世了,回老家五十多天,所以就沒有營業(yè)。
聽她的口音,他們大概是安徽或河南人,為了回家守孝,放棄了生意。現(xiàn)在老人去世,子女能放著賺錢的機會,按照傳統(tǒng)的風俗守孝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大略算了一下,他們這個店門面一天的租金怎么算也要一百多,至于每天能賺多少,我不知確切數(shù)據(jù),但大略估計這一趟損失也要兩三萬吧。
聽了老板娘的一席話,我又感慨一番。現(xiàn)在的年青人生活壓力大,無論是陪伴老人,還是養(yǎng)老送終,哪有那么多時間停業(yè)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