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給你們講一部超級恐怖的電影。
《鬼書》The Babadook
這是澳大利亞女導演詹妮弗?肯特在2014年自編自導的處女作。
爛番茄上獲得98%的好評。
被Buffalo News稱為“2014年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Io9說得更玄:這部恐怖片你一輩子只敢看一次。
電影講述單親媽媽艾米莉亞,和她七歲的兒子塞繆爾,在打開了一本名叫《巴巴杜先生》的繪本之后,開始遭遇各種可怕的事情。
繪本中,“巴巴杜先生”是一個帶著高帽,披著斗篷的惡魔,他千方百計想要入侵別人家里。
自從看過繪本,家里連遭怪事。
兒子說,總是覺得衣柜和床底有人。
艾米莉亞和死去丈夫的合影,被畫得面目全非。
一秒鐘前看還是被蟲蛀爛了的墻壁。
過會兒再看,毫無痕跡。
母親開始覺察到是繪本出現了問題。
但無論如何撕爛,燒掉,瘆人的繪本依舊會完好無損地,重新出現在她家門口。
詭異事件越來越嚴重,“巴巴杜”也隨之出現。
偶爾在母親后視鏡中,以影子亮相一兩秒。
真正露出尊容的,片子里其實就只有一幕。
(關鍵場景Sir就不放圖了)
不過可以告訴你們,其實也并不是很恐怖。身經百戰的影迷一定會覺得“小兒科”。
你可能會問,“不恐怖”Sir干嘛還要介紹?
這部片妙的地方在于,導演壓根就沒打算用這些神神叨叨的東西嚇唬觀眾。
她覺得,最可怕的并不是肉眼所見,從衣柜、床底、天花板蹦出來的鬼怪。
而是潛藏我們內心深處,不知何時會出現的,心魔。
所以,即使把上面說的一驚一乍的嚇人方式都拿掉,《鬼書》還是一部成功的恐怖片。
真正嚇人的,或者說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它的故事。
一個單親母親無助、掙扎、矛盾的故事。
影片的監制Kristina Ceyton說:
相較于同樣由澳大利亞制作的《電鋸驚魂》和《狼溪》系列,《鬼書》最大特點就是,它呈現的不僅僅是暴力血腥那么簡單……真正的恐怖深深植根在現實之中。
母親艾米莉亞是養老院的護工,工作環境不能說壓抑,但沒有一絲生氣 。
一個人要拉扯大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經常要為一堆瑣事煩惱,還患上失眠癥。
她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收拾打扮自己,頭發亂糟糟,臉上滿是皺紋,看起來很憔悴。
除了要承擔沉重的生活壓力,艾米莉亞還必須跟孤獨相伴。
每次看到正在親熱的情侶,她的眼神里滿是寂寞和渴望。
聚會中聽到女性朋友各自抱怨自己的丈夫,在她聽來,都是赤裸裸的炫耀。
但最讓艾米莉亞覺得痛苦和煎熬的,是她那個不省心的兒子塞繆爾。
塞繆爾是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他經常做出危險動作,比如站上高高的雙杠。
坐車也不安分,頻繁發出高分貝的吼叫。
那一聲聲“媽媽!媽媽!!媽媽!!!”凄厲恐怖。
因為從小失去父親,他喜歡制作帶有極強攻擊性的武器,因為可以“把怪物的頭打碎”。
他把武器帶到學校,導致校方打算把他隔離。
艾米莉亞當然無法接受,她決定讓孩子休學。
不僅孩子在學校不受待見,艾米莉亞的朋友也不喜歡他。
這些難題堆到一個女人肩上,讓艾米莉亞無法承受。
“巴巴杜”的出現,就是她崩潰的開始。
這個題材容易讓人想到經典的《閃靈》。
英國《衛報》甚至還說:“比起《閃靈》,《鬼書》給人帶來更強的心理沖擊”。
因為《鬼書》對艾米莉亞的崩潰過程,描述得更加細致。
起初,她還是個正常、善良的人。
片中有一個細節,艾米莉亞在自己家里煮飯,一邊抬頭看見隔壁老太太在看電視,她的臉上浮現出一抹微笑。
她只是一直逃避失去丈夫的現實。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幫助。
漸漸地,面對兒子的關心,她也開始打心底里抗拒。
兒子對她表現出依賴時。
她卻覺得兒子在說胡話,還認為他有暴力傾向,讓醫生開鎮定藥。
甚至說出“我寧愿死的是兒子,不是丈夫”的瘋狂話。
她的疑神疑鬼,在打開了《巴巴杜先生》之后,變本加厲。
產生幻覺,覺得一切都是巴巴杜在作怪。
在一則報道母親殺死兒子的電視新聞里,看到案子里的“母親”就是她自己。
隨著丈夫的忌日來臨,她的行為更加瘋狂。
有多瘋狂,Sir就不劇透了,你們自己看。
這一系列對艾米莉亞心理層層崩潰的細致描寫,比《閃靈》中不時穿插各種血腥鏡頭,帶來的黑暗和絕望感,更讓觀眾毛骨悚然。
另外,片中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小細節。
比如女主角曾提到,她以前是寫“kids’ stuff ”(兒童讀物)的作家。
那么這本永遠也扔不掉的《巴巴杜》,是不是其實就出自她手?
《鬼書》改編自導演詹妮弗?肯特2005年的短片《怪物》(Monster)。
短片的故事跟電影差不多,片中的單親媽媽生活無法自理。
鍋碗放著不洗,桌上的食物已經爬滿蟲子。
她把孩子的一個娃娃扔到儲物柜里。
沒想到那只娃娃變成了怪物。
導演說,之所以拍這部片,是因為身邊有太多這樣不愿直視自己內心的人。
有不少人就是因為習慣了逃避而讓生活變得混亂不堪,這也是一切上癮行為的起源。
人們酗酒、染上毒癮,都是因為他們無法面對,一心想要逃避。
此外,看過《鬼書》的人,都會對片中那本創意十足的《巴巴杜》繪本印象深刻。
這本一打開,鬼怪就會自己“跳出來”的剪紙繪本,為烘托恐怖氣氛出了不少力。
這本書是為了電影特地訂做,由《小王子》中的定格動畫師之一,Alex Juhasz手工制成。
Alex Juhasz設計的美劇《倒錯人生》片頭,也是這樣的風格。
Alex說,他參考了1925年《歌劇魅影》中的“魅影”朗?錢尼、1922年《諾斯費拉圖》中的吸血鬼馬科斯?夏瑞克、和《陰兒房》里的惡魔形象。
設計出了巴巴杜。
《鬼書》的結尾是全片最受爭議的部分。
有人說電影虎頭蛇尾,結局把前面烘托出的驚悚氣氛都破壞了。
但Sir覺得這個結局看似光明,其實很黑暗。
在那些逃避面對自己的人心里,“巴巴杜”永遠不會消失。
就像它在書中說的話:
你無法擺脫我,我將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將令你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