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寫作的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困惑:
寫到一段時間,突然感覺不知該怎么寫了。
之前,想好的幾個主題,都記在本子上,素材也收集了一些,可就是寫不下去了,連續幾天都在想這件事,到底是怎么了?
是不是被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雞血文章,沖擊的迷失了自己。
打開微信朋友圈:
看到的是:“你身上的贅肉,都是你生活妥協的痕跡,管理好自己的體型比管理好老公更有價值和意義”
打開公眾號: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如何快速提升寫作技巧?如何快速漲粉?----關鍵詞:快速
打開發文平臺:每天堅持學習八小時必成高帥富,從0開始如何...、如何....、如何...?關鍵詞:變美、變帥、變有錢。
各種勵志早安、晚安問候........等等。
然后最初的寫作動機和想法,產生了動搖。
每天被這些雞血灌得頭昏腦漲,天天看瀏覽量,點贊數,看著大家寫的雞血文章,也想躍躍欲試,想要寫別人喜歡的東西,強迫自己迎合讀者的喜好。
于是,開始焦慮,寫不出東西;寫不出東西,更焦慮,惡性循環。
有木有?
怎么破?
古語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什么是初心?
百度百科對于初心的解釋是:做某件事情最終的初衷、最初的原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嚴華經》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堅守本心信條,才能德行圓滿。
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初心到底是什么?
初心是起點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是困境時履行的責任與擔當。
即使迷失了方向,也要記得回頭看看,記得尋找帶你來的路。
不要因為走的太快,忘了為什么出發
三毛說寫作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名譽或者是為了金錢,那么她一定寫不出她想要的東西。
她用生活來塑造自己,用心來訴說自己,贏得了無數的讀者。
我的寫作初衷是:
喜歡學習,對新鮮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活出自己的方向感。
而寫作可以梳理頭腦,徹底認識你自己,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
可是在寫了2個月后,急忙的開了公眾號,每天忙于瀏覽量的增長、點贊數的增加,寫文章動機不再純粹,寫作開始變得困難和焦慮。
你的寫作動機不夠純粹。
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要想半天:標題吸引人嗎?內容別人喜歡嗎?是不是要寫一些大家都寫的文章?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那樣?文章還沒有寫,就給自己定很多框框,寫作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這樣,還能寫出打動人心的東西嗎?
也許你會說:,這個社會就是這么現實,那些套路也是沒有辦法。
其實社會從來都是這么現實。
但還有一句話: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所以,練習寫作并不是為了成為作家,就像練習瑜伽不是為了成為瑜伽士一樣。
寫文章不只是給別人看,更多是的時候是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成長。
寫作只是一種方式,思考才是正事。
百度百科上說:
寫作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為,是人類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記錄與傳播方式。
作為人類凝聚思想,表達情感,加工與傳遞的知識的基本手段。
王小波在《我為什么要寫作》王小波用減熵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寫作行為。
我很信服他所說的“光有熵增現象不成。大家都順著一個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會在一個低洼的地方匯齊,擠在一起像糞缸里的蛆。”
盡管憑他能力和才智完全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名科學領域中的教授導師而聲名顯赫;也有機會在美國經商賺錢過上富裕的日子,但是他偏偏在自己短暫的生命里最終選擇了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寫作。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用熵理論看我們的世界,多些減熵行為,堅守得住這一份寂寞與孤獨,向夢想的精神家園出發。
寫作最大的作用:讓寫作者靜下心來,整理自己混亂的思緒,明確以后的方向。
而寫作的意義在于你在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索和琢磨,通過對文字的篩選及清潔的構思,所進行的一種精神操練。
在于你透過文字本身,看到的另外一個廣闊的世界,還有你寫完一篇文章后內心的滿足。
學會定期給自己清零。
對于剛開始寫作的新人,寫作是一門新的學科,新的技能。
需要抱有一個小學生的心態,將自己清零,從零開始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一點一點的從基礎學起。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那些網絡上的大咖,哪一個不是從零開始。
XX,師范大學畢業,寫了9年,才寫成今天公眾號粉絲過百萬的成績;
XXX,從零開始寫了50萬字,才有了現在的收獲。
XXX,全職寫作了六年,才有現在的成績。
記得看到過一個比喻:
人生好比一臺智能電器。
它需要我們學會如何主動地給自己清零,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
刪除、排序、合同、格式化,然后重啟。
使自己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
等到發生“卡機”,再去復位,已經來不及了。
畢竟生活的這臺大機器太復雜多變了,不是隨時都可以找到那個復位健的。
因此,學會定期給自己清零,利己,益終身。
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界干擾。
著有長篇小說《北妹》、《水乳》、《道德頌》的作者盛可以,對記者說過:我不會看別人怎么解讀我的小說,看重了,你就受左右了。
能影響我寫作的大約會有陽光、雨露、風雪、光合作用……以及經典與杰出的作品本身。
手機智能化以后,生活的內容一下變得很豐富,以前不知道的生活技能、名言金句、生活理念,在朋友圈被傳送。
一開始,不加分辨,照單全收,看完以后覺得掌握了技能,學到了知識,經常在朋友聊天的時候拿出來炫耀。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很多的雞血文章,演變成子虛烏有、斷章取義的小故事,為了講道理而講道理。
看得多了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迷失方向。
而那些好的文章,像是讓你看見了一扇通向光亮的窗戶,總是想尋著光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信息時代的好處:縮短接受信息的時間,降低學習的成本,增加了解世界的寬度,拓展自己的思維局限。
壞處:信息泛濫,質量參差不齊,無法甄別,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堅守自己的初心。
沉下心來以學習輸入為主,以寫作這種方式來思考輸入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積累才是最重要的。
多看小說,經典名著,邏輯思維等人格重塑、技能、思維的書籍,少看或不看雞湯、雞血。
不追劇,多看經典電影,形成思考的習慣。
多與大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的力量。
學會獨處,學會獨立思考,才能體會快樂和幸福。
寫作是一項孤獨寂寞的工作,由自己來完成的,沒有誰逼你,這要靠自己的自覺, 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考。
不忘初心,是做人之根本。
不忘初心,是前行路上的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