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告訴你!你上學不是給我上的!我整天辛苦是為了誰?”“我知道你辛苦!我也想……”“你別說這些……”隔壁傳來了聲嘶力竭的吵架聲,雖然不想聽墻角,奈何聲音太大了。其實經常會碰到隔壁的鄰居,一個大男孩,應該是畢業班的,會靦腆一笑,母親還算開朗。
? ? ? 因為也陪孩子經歷過中考,對鄰居家發生的沖突一點也不吃驚,非常理解他們的這種聲嘶力竭的心理狀態。升學壓力下的家庭焦慮,帶給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壓力,有父母的,有孩子的,無處釋放,難免會情緒失控,爆發沖突。
? ? ? 心理壓力,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可以把壓力理解為一種復雜的身心歷程,它包含三大部分:
? ? 壓力源,顧名思義是壓力來源,即任何情境或刺激具有傷害或威脅個人的潛在因素。
? ? ? 認知評估,當事人認為經歷的刺激或情境,對于個人確實有所威脅時,此時即構成壓力,但如果認為是種解脫或樂趣而不是威脅時,則不構成壓力,此歷程即為認知評估。
? ? ? 焦慮反應,當事人意識到他生理的健康、身體的安全、心理的安靜、事業的成敗或自尊的維護,甚至自己所關心的人等正處于危險的狀況或受到威脅時所做的反應,即為焦慮反應。
? ? ? 不難看出,壓力產生的身心歷程是:壓力的來源-威脅的知覺-焦慮的反應。
? ? 心理壓力是一種心理狀態,心理狀態是指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的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是介于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之間的中間狀態,是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種心理背景,是個體對壓力事件反映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的心理狀態。
? ? ? 心理壓力伴有持續緊張的情緒、情感體驗。通常個體有心理壓力時,容易出現消極的情緒,如驚慌、害怕、憂愁、憤怒等等。但是有一定的心理壓力時就不一定有消極的情緒出現。譬如現實生活中,有時我們接受一項比較艱難的工作任務,雖有心理壓力,但卻樂意去做,從而就不會產生消極情緒。
? ? ? 心理壓力必引發行為反應。個體有心理壓力時,不會無動于衷,而會引發出一定的行為反映,表現為有意行為,或針對壓力事件,積極應對,化解壓力;或逃避壓力情境,以維持正常生活;或消極應對,被壓力所困,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心理障礙。如此看來,可以說心理壓力是壓力源、壓力感和壓力反應三者形成的綜合性心理狀態。
? ? ? 或許見到鄰居可以聊兩句,“盡力而為,然后聽天命”,或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