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之前,假導不是諾蘭的影迷。《敦刻爾克》之后,假導是。
但凡是個電影愛好者,幾乎都對諾蘭的新作《敦刻爾克》,期盼了很久。
畢竟有《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以及《蝙蝠俠》三部曲等作品,先后受到萬千影追捧,新作應該也不會太差。
其粉絲,將他與喬布斯比肩,說:諾蘭當今世上在喬布斯之后最懂得如何將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大師。
可謂眾多影迷心中的神了。
總結下諾蘭電影最突出的風格,就是玩時間、玩敘事,在臺詞中找邏輯,然后燒腦燒腦再燒腦。不怕掉粉地說,假導真心不喜歡。
謝天謝地,這一次《敦刻爾克》,諾蘭回歸初心,終于告別了燒腦謎題電影。
然而,即便是拋棄了燒腦,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也就罷了,他們竟然義憤填膺地刷惡評,更有甚者直言批判要抵制這部電影。
智商暴露無疑,簡直貽笑大方。
有人說,這部電影一點也不好看,原因是沒有大場面,沒有特效、沒有故事..
有人說,電影拍得太爛了,原因是敵方到底是誰?一個德軍都沒有出現...
還有人說,電影歪曲歷史,差評!英軍完全被神化了,是給英國洗白吧。
還有一大波說,不如《戰狼2》...
額mmmm...你特么在逗我?? ?你真的看懂了?
首先,這不是一場戰爭片。
按照導演諾蘭的原話說,他并沒有將Dunkirk作為一部戰爭片來拍,而是作為一部關于幸存者的電影。敦刻爾克大撤退和二戰,在這部電影里并不是故事的核心,而只是給這個故事提供一個背景和舞臺。
從《敦刻爾克》開幕第一場“街巷遇襲”開始,夸張的槍聲設計:
瞬間便將觀眾帶入了戰場的緊張氛圍中。撤退,回家,分秒必爭。
(如果換做斯皮爾伯格,面對如此狹長的街巷,幾個摸索著逃生的士兵,絕對構成血腥殺戮的最佳場景,他老人家一定會在這里延長個10幾20分鐘。)
沙灘上等候乘船撤退的士兵第一次遭遇敵軍空襲的時候,幾個遠鏡頭中,人如螻蟻,士兵們一個個抱頭鼠竄。
戰斗機轟鳴而過,臥倒的人群聲旁炮聲響起:
戰場上的士兵就如同螻蟻一樣,能不能活下去,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全靠運氣。
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就圍繞登船,船被炸,棄船,又上船,船又被炸,再棄船...反反復復,家就在對岸,只想活著回去。
正如諾蘭采訪過的一個老兵所說,電影中的所有人,從將軍到士兵,好像都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好像都事先知道了戰爭的結果和自己所處的位置;而在真正的戰爭中,是你并不知道那么多背景,你只是盡全力殺敵,幸存。
到了最后,時常是輸是贏都不清楚,還得靠指揮官或者廣播來告訴你戰斗的結果。并不是像“同志們,八年抗戰才過了一半”的傳統戰爭電影那樣。
親歷戰爭的士兵,竟需要別人來告訴他們戰役的結果。這讓諾蘭著迷。
所以,諾蘭在電影中故意隱藏了敵人的存在,將視角保持在士兵的層面上。雖不見敵軍一兵一卒,但諾蘭依然做到了有一種敵人大軍緊逼而來的壓迫感,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戰場上士兵真實的體驗:
逃亡,不顧一切的逃亡。
而這逃亡與幸存,不正是敦刻爾克的主題底色嗎?所以,這原本就不是一場講述二戰的戰爭片;所以,這里根本沒所謂的大場面和炮火連天的特效。
其次,這場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恐懼就是主角。
殘酷的戰爭背景中,根本就沒有主角,更沒有英雄故事。
從將軍到士兵,并不知道幾十年后當人們回顧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將其視作在二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士兵只是不擇手段、竭盡全力的想要逃離敦刻爾克海灘,渡過英法海峽,活著回家。
全程躁動令人煩惱不安的聲軌,轟到人耳聽覺障礙,就如同片中炸彈在戰士的身邊投下。
這種巨大音障讓你“不舒服”,但諾蘭不就是希望以此告訴你,戰爭不是神劇,戰爭是隨時彌漫四周的恐懼和死亡。
說得再具體一點,電影中從那個和男主tommy同伴的法國小哥Gibson,就可見一斑。
法國小哥Gibson從埋葬英軍尸體開始,到抬擔架送傷兵上船。
再到和tommy救助沉船士兵,在魚雷擊中船后唯一打開上鎖的艙門,再到偷偷給上不了救生艇的tommy和Alex暗中送繩,到最后拼命堵水卻被活活淹死的“無名氏”。
看到此處,身在恐懼中卻依舊渴望「活著」的感覺,真的直擊靈魂。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士兵面對恐懼的心理狀態,導演諾蘭用那場臺詞最多的戲——十二個人躲在擱淺小船里,表現了出來。
其中,最震撼的莫過于那一句:「是恐懼,是貪婪,是命運,在蹂躪和考驗我們。」
所以,生死無常的戰爭,哪有那么多醫療兵的故事,也沒有太多英雄的事跡,更多的就是像《敦刻爾克》中這些小人物對戰爭的恐懼,對逃出去活下來的渴望。
戰爭中人如螻蟻。一次又一次,士兵們當作救命稻草的船,屢次被炸翻。
原本以為先逃出生天的,沒想到卻比沒有登上船的,先丟掉性命。看著士兵們一個個奮不顧身的跳進海里,你沒發現,殘酷的戰爭中,根本就沒有主角嗎?
如果一定要說有,那「恐懼」本身就是主角。
最后,《戰狼2》比《敦刻爾克》好看?呵呵!
毋庸置疑,給《敦刻爾克》狂刷惡評的,很大部分都是戰狼粉。
這些人認為喜歡戰狼,就是中國人民樸素的對美的喜愛,而喜歡《敦刻爾克》則是那些要和人民群眾做割離的小布爾喬亞,是跪舔美帝起不來的賣國賊。
假導承認,戰狼在商業上,確實是成功的。
片商也把戰狼定位為美式動作大片,SO,它自然就不可能是什么影史經典。要不然怎么不見,吹捧戰狼的,天天吹它劇本、攝影、特效有業界頂級的質量?
《敦刻爾克》則不同。資深影評人們討論的是:
諾蘭「去人物化」的大膽藝術嘗試;少得可憐卻直指人性的“你怎么知道漲潮了”“因為尸體都漂回來了”臺詞經典;還有沉浸式反類型電影的偉大實驗。
可以說,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諾蘭的《敦刻爾克》是足以載入史冊,甚至改變影像語言的杰出作品。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原本就不是靠票房來衡量的。何況票房成績,諾蘭早已經有了。可以說,《敦刻爾克》是諾蘭的一部私人化電影,且在鏡頭、構圖、場面等等硬技術上,已經達到了進入電影藝術教科書的地步。
因此,看不懂《敦刻爾克》真的不怪你,但口無遮攔的惡評,只會暴露還未開化的智商。
PS:說《敦刻爾克》給英國人洗白的,可以歇歇了。這電影明明把英軍黑出翔。法國小兵扒英軍陣亡的士兵的軍服,因為英軍要先撤,所以穿上冒充英軍,這不是在黑英軍自私嗎?12個士兵躲在擱淺船艙里用槍指著一個法軍讓他出去給船減重,這也是在黑英軍。防波提邊英軍指揮官在討論的內容也是優先撤英軍,阻擊德軍的是七萬法軍電影里也有提到。片中歌頌的,也只是英國平民自發駕船來支援。哪里有給英軍洗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