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關英語的很多考試,我都參加過,包括4、6級、專八、托福、雅思、GRE、GMAT、CFA我想很多人都跟我當年一樣,一心想考出好成績,大量地記憶詞匯,研究語法,做題......我來美國快十年了,在這里給學英語的小伙伴們3點建議,一些我希望N年前有人告訴我的經驗。
1. 學英語靠興趣
什么是你的興趣?體育?那你就關心那些英文播報的國內外的體育事項,把那些球隊、人名、專業名詞、以及相關報道都看個全;
音樂?那就找國外的歌,別光聽,一定要能唱出來,最好張口就來,連hiphop也不在話下;
電影?那就看英文版電影吧,找點兒經典的,可以帶英文字幕,但是最好別帶漢語字幕,別拿色情的來應付;電視劇?最好好幾個季的那種,一來,能出好幾個季的片子都是受歡迎的片子,二來這樣也不需要記人名了,直接關注他們的語言就好;就個人而言,我喜歡紀錄片。
讀新聞應該成為習慣,找個你喜歡的網站、電臺、報紙,成天看你喜歡的新聞,看不懂就查字典。NYtimes,Wall Street journal, Vanity fair...... 甚至是Playboy都有很多好文章;VOA,BBC內容都不錯。
學專業,美國有很多專業網站,比如說地理、環境的,national geographic;財經的,Economics;金融的Wall Street Journal;心理學的psychology today......
我為什么不說讀書、讀名著、讀小說?一來,這是有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的學習方法,二來,學點兒“沒用”的,并不是浪費時間,三來,只有感興趣才能堅持住。
當然如果你對文學感興趣,就好像我當年,那你走的就是捷徑,至少是語言考試的捷徑,要不我怎么有功夫考那么多,還都成績不錯。
如果“學”是校內的事情,那“習”絕對是課外活動。能堅持住365日每天都拿出至少1小時用英文研究你的興趣,英文絕對不會差。
千萬不要把學英語當成任務,多一門語言就多一條成才的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很多單詞、語法都是在語境中記憶。
2. 學英語必須跟國家、文化結合起來
1)Vocabulary, 比如美國人的假期節日,叫vacation;英國人的叫holiday; 美國人住公寓apartment,英國人住flat。
2)Collective nouns,比如美國人有很多詞描繪一群人,staff一群打工仔, band一個樂隊的人,英國人最常用的就是team。
3)Auxiliary verb,比如美國人要回家,會說“I will go home”,英國人會說“I shall go home”;變成問句的話,美國人會問“Should we go?”英國人說“shall we go?”美國人很少用needn't,但是英國人常用。
4)past tense,美國人直接加ed,英國人喜歡用t:dreamed and dreamt, burned and burnt, leaned and leant.
5)Tag questions,美國人不常用反問句,有點兒審問別人的意思,但是英國人常用,而且是希望得到別人回應、贊同的意思,比如“The whole situation is unfortunate, isn't it?” or, “You don't like him, do you?”
6)Spelling,這個美國人要感謝Noah Webster, (an author, politician, and teacher, started an effort to reform English spelling in the late 1700s.)我們常用他編的韋伯辭典。Webster不喜歡英語的一些拼法就改了點兒,有點兒類似漢字的簡體字。比如color (from colour), honor (from honour), and labor (from labour).
同一個詞在加拿大跟美國意思也很不一樣。加拿大,你參加考試,You write a test.在美國,只有出卷子的人才write a test. 在加拿大,運動鞋叫runner, 美國叫sneaker;在加拿大的bachelor apartment,美國叫studio apartment。
除了語言特色之外,還有文化特色。當年我上學的時候,同學老師都在聊一個知名主持人我就不知道,很尷尬。類似的還有某個電影、某個欄目、演員或者名人等。再就是美國人認為是笑話的笑話,你不一定能找到笑點,而中國人認為是笑話的東西,美國人可能覺得是歧視。這個不是一兩句話,一篇文章就能說得清楚的事情。
在英語里,以上這些都屬于教科書上不教的常識。以前我寫過一些,以后也會繼續寫。
3. 不但要研究考試,還要研究生活中怎么用
會學跟會用都很重要,既要考出成績,又要用得恰當。
舉個例子,在試卷上,寫作時,描寫一個人很難過,可以是dismay, morose,depresssion等等,你需要盡量去了解一些“fancy”的詞匯,增加文采,但口語里一個blue就搞定了;你覺得hate表達出來的那種反感就已經很強了,但是當hate遇到Loathe的時候,hate就變成輕描淡寫了。
再比如,traffic這個詞,一般都是指交通狀況,所以“交通狀況良好”就很容易讓人想到traffic is good。而在美國,只要一提traffic就是塞車不可能good,不塞車怎么說?no traffic.按照塞車的程度會有heavy traffic和light traffic。
考試的思路跟日常生活中的思路也不一樣??荚嚨臅r候,包括寫論文的時候,除了要用一些,不常用的詞匯,還要想一些復雜的句子,優美變換的句式。要是生活中你用同樣的從句拽拽地給朋友寫信,一堆which或that,就會讓人不太理解你。
今年我打算嘗試寫一些“有關中美文化差異”和“如何用英文”的文章,也就是文章中的第二條和第三條,一些教科書上沒有的生活經驗。所謂的嘗試,就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感興趣。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可以寫在評語里。如果你對我的文章感興趣,你可以用“贊”鼓勵。關注我,你必有收獲。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