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月底,一時間很多人過來問,限購政策這么猛,是不是投資房地產沒戲了。
這源于6月28號的限購政策。突然一下子,西安從限制每人購一套,到徹底堵死了政策出臺后,外地人在西安買房的路子。而且對西安房產交易給予了額外附加的年限限制。
市場一下子炸了鍋,很多人面對政策的第一反應其實都大同小異,以為從此政策面上再來投資地產已是難上加難。
事實是這樣嗎?是,也不是!
每一次政策的出臺,不可避免的都要傷到很大一部分人,這就是政策的普適性和針對性,你想在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近期投機住房市場獲利,已是難上加難。它直接堵死了交易的兩端,一是限制外來人口購房資格,導致交易量的下降,另一端延長交易時限導致短期出售已成不可能,你想短期從住房市場這個跳板上賺的盆滿缽滿,近期難度是挺大的。
然而,長年混跡投資市場,又豈能只是人云亦云,只看到政策的淺層意思?
任何一個政策的出臺,都有它背后的動機所在。如果你只是將目光停留在字面的文字解讀,將始終不得其法。大家都知道,目前的國內實體經濟幾乎完全缺失,政府的業績和GDP全靠房價帶動,這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房地產的漲勢,不僅關系著政府的錢袋子和關系當界政府從業人員的業績和升遷。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地方經濟靠樓市拉動,為什么政府限購卻頻頻下手呢?尤其是對于西安這個二線城市來說,難道政府不知道奮力發展經濟,才能躋身于準一線城市嗎?政策出臺到底意欲何為呢?
第一,限購已成大勢所向,即便是樓市和當地經濟曖昧不清,政府依然需要做出點表率,來表明調控樓市的決心,做出照顧剛需大眾的決心和姿態來。
第二,為了更長遠的目標,只能暫時割愛,旨在布局一個更大的動作。
我們還拿西安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籌備了多年,一直往一線城市行列里擠的一個西部大都市。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線城市呢,人口(準確的說是人才)增量漲上去,城市骨架拉起來。而現在西安的城市骨架已經成型,無論是高鐵、機場,均已達到國際化標準,各個區域職能,各有不同,又相互彌補。咸陽也已經納入西安的一個區,西安的骨架再一次增大。在西部,尤其是西北來說,無第二個城市可以比擬。
再回到“人”的問題上來,西安的人口凈流入在全國排名卻在第31位。即便是西安房子均價與其他城市相比并不高的今天,人口的增量卻一直異常緩慢,人口進不來,經濟帶不動,有再大的城市格局,一線城市的目標終究只是一個夢。
我們結合戶籍制度,來看本次調控,西安已經完全放開落戶限制。這也就意味著想成為西安人,已是唾手可得。那些西安周邊縣市的人口,將第一波涌入這個國際都市。
以此來判斷西安的樓市動作,就不難理解這次調控的用意了吧。如果放任此股樓市的不良增長潮,高的房價勢必會嚇跑很大一部分想進來的那批凈增人口,人進不來,還談什么發展?
因此,西安政府放棄飲鴆止渴,放棄當下樓市瘋漲的既得利益,而通過刺激人口的增量,來謀劃一步好棋。人口一旦增長到位,需求端增加了,再反推樓市的繁榮,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投資機會點。如果你被一波強勢的政策調控所震懾和迷惑,盲目定下西安已不適合投資的錯誤觀點,那么你錯過的不僅僅是這幾年的一個平穩漲勢,你將錯失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西安暴漲的紅利反哺。而這一波的紅利,將首先給予的就是那些,在此時此刻依然進入西安市場的那些資本。
現在的西安市場,總有些現象,是你不得不去關注和深究的。此次重點打擊的是住宅市場,準確的來說,是二手房市場。它堵死了二手房的交易,這也就極大的削減市場上二手房可交易量。而另一方面,西高新、浐灞幾個熱門區域,中海等幾個開發商的樓盤開盤已經售罄。二手房貨量減少,新房市場又沒貨,那么樓市在未來一段時間的漲勢,也是可以預見的。
所謂的“政策”,其實就是,但凡你和它背道而馳對著干,總能從中獲利,只不過是多少而已。
沒有完美至一步到位的“政策”機制,因為市場變幻莫測,所以你會看到主管部門,一而再再而三的調控出臺,這也不能完全說明上層調控的決心,只能說市場一直在變,復雜萬千,遠不是一紙紅頭文件可以應付的了的。
而每個政策的頒布,總會留有或多或少的彈性操作余地,在針對性抑制一部分資本過熱的同時,也會給予市場溢出資本良性導流的渠道,這樣,資本才會一直留在本土市場,而不會“逃逸”,市場,才能總體趨于平穩。
只要投資資本停留,卷土重來再次締造熱度,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罷了。屆時,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繁榮景象,誰也說不準。
當有些人已看清政策背后的動機和出發點,而你還在糾結要不要入手,單憑這一點,已經輸了一大截。
結語:當你發現一個政策的出臺,和政府發展本意違背、矛盾的時候,當你發現市場上可交易量已經明顯不足趨于冷場,這和政府高呼打壓市場過熱主旋律相矛盾的時候,別猶豫,那,就是你的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