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人們為什么愛吃大鍋飯?
有了“納什均衡”的視角,你再去看整個商業世界,就像開了天眼一樣,在不同的“制度設計”下,滿眼都是“好的均衡”和“壞的均衡”。
比如人民公社。“大鍋飯”的理想是共同富裕,但在這個制度設計下,不干活也能吃到飯,偷懶就成了農民的“最優策略”,最終形成所有人都不干活的“壞的均衡”。怎么辦?“包產到戶”解決了這個問題。偷懶,分不到別人的勞動成果,農民的“最優策略”就變成了勤奮,最終形成“好的均衡”。
比如價格大戰。寡頭們都不降價,收益最大。但如果一家悄悄降價,就會搶占巨大利益。所以,降價是寡頭們的最優策略,導致利潤微薄的“壞的平衡”。所以,寡頭們通過“制度設計”,組成“托拉斯”,形成價格同盟,走向“好的平衡”。政府接著通過“制度設計”,出臺《反托拉斯》法,打破價格同盟,逼著寡頭們走向“壞的平衡”。
案例一:
這使我忽然想起“支付寶”出現之前的“淘寶”。賣家買家誰先出手誰損失。萬一我發了貨他不給錢怎么辦?萬一我給了錢他不發貨(發假的空的快遞)怎么辦?就是一個壞的納什均衡,當“支付寶”這個第三方介入后雙方都聽過中間這個平臺保證自己的利益,完成交易出現好的納什效應。支付寶是一個絕妙的機制安排。幾乎可以說,沒有支付寶,就沒有淘寶。
案例二:
1、人員編制。每個部門的主管都會抱怨人員不夠,結果人員越來越多。解決之道:根據歷史數據核算人均指標,加人按人均指標的110%增加總指標;或者按人均指標考核,降獎增罰。2、預算制度。每個部門年底突擊花錢,保證預算用完,最好不夠,明年好申請。解決之道同上:核算投入產出率,增加預算增加任務;或者按照投入產出率考核,降獎增罰。
案例三:
補充一下樓上關于環法自行車塞的問題,在各個車隊之間,誰都不愿沖在前面破風的,但是在每個車隊內,都有幾個破風手,輪流沖在車隊的最前面破風,沖刺選手跟在破風手后面節省體力,要沖刺的時候,破風手讓開,沖刺選手來沖刺,贏得比賽。可以參考一部非常專業的電影《破風》。
案例四:
想起自己之前所在的一個股份公司,幾個股東計劃共同投資2個億建成一個全自動化養殖基地,每個股東投資4千萬。 這不是小數目,在各自投了2000萬后,就有兩個股東開始打小算盤了,然后連接著幾期都以資金緊缺為由不再投入,而其他三個繼續投入的股東心里也不平衡了,所以在最新一期的投資里,他們也不投了,項目進展一度受到影響。 后來五個股東得坐下來談談了。在股東會上推出新制度,延期不投入的股東每月得支付投入額5%的資金,給其他投入的股東,而且是每月遞增5%。這下好了,有了這個制度約束后,一切又變正常了。 原先自己只知道是他們博弈的結果,但是聽了今天劉潤老師的課程后,才知道這是納什均衡原理。對于不好的均衡,要想改變的話,設立約束制度是個好方法。 通過今天的學習,自己又上了一堂收益滿滿的商業課。
案例五:
想起來一個有趣的事情,說是兩個小朋友要分一個蛋糕,互不相讓,都想多吃點,但誰也不服誰,只好干瞪眼,誰都沒法吃,又不能搶,會挨罵,得不償失。這時候,一個家長就讓兩個小朋友一個人切蛋糕,另一個人來分配兩塊蛋糕的歸屬。這樣一來,切蛋糕的小朋友為了自己考慮,就只能盡可能的切成同樣大小的兩塊,否則自己吃的就少了。我覺得這應該是壞的納什均衡通過制度設計成為了好的納什均衡。
148.如何能夠正確的理解,公地悲劇?
案例一:
說國人素質沒有國外高,隨地吐痰闖紅燈等,說是低素質,其實根本原因是公地悲劇。國外的重罰加強了對國民教育的管制,于是走向了所謂高素質的現在。 公共區域如果沒有設定專人管理,必定混亂,責任模糊的任務,也很難圓滿被完成,也是一個個的公地悲劇。就好像誰都可以提意見,但卻沒有拿主意的,你一句我一句,永遠也得不出結論。?
案例二:
有個特棒的例子: 好多大超市方便顧客購買東西的推車最開始亂停亂放,超市找專人耗時耗力也解決不了。 結果現在需要一元硬幣取車,放車時自己的車需要連在前車后面才能取回硬幣。 這回好了,杜絕亂停亂放,還省了人力。??
案例三:
我老家一個長輩年紀大了,為了下一代著想把家里的大型養殖場讓兩個兒子共同管理經營,希望兩兄弟齊心發展,共同致富。但現實總是很殘酷,由于沒有任何強制性的管理約束以及有效的分配,兩兄弟為了各自私利在各個經營環節牟取私利,導致一向經營很好的養殖場反而搖搖欲墜,幾乎倒閉。后來長輩在村長的建議下將養殖場一分為二,各負盈虧,反而兩家逐漸都實現了盈利。這個事例非常有效的證明了公共資源私有化,明確各自的責任是解決公地悲劇的有效辦法之一。此外我國建國初期的生產隊大鍋飯和后來的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兩者效果的鮮明對比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案例四:
《狼圖騰》里畢力格老人是打獵、放牧的一把好手,但是他懂得適可而止。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就是通過大家默認的規則避免公地悲劇。具體策略有 1,不在同一塊草地上多待一天,防止羊群破壞草場,所有牧民都能遵守。 2,不把狼群滅光,因為狼最大的食物來自草原鼠和黃羊,而不是羊群,滅了狼就會出現鼠類泛濫,黃羊成災。 3,不把狼群圍獵的黃羊全部搬走,留給狼群食物,因為狼群餓極了會攻擊羊群和馬群,報復人類。 所有草原資源都是長生天賜給草原上的生靈的,都是公地資源,其實畢力格老人是用信仰捍衛了公地資源,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公地悲劇。
149.如何不讓自己成為最后一次來,而發生被宰的情況?
案例一:
我們公司有部分貿易業務是銷售主導型,導致同行的很多業務員干出心得了就離職帶走公司業務單干,我們公司則宣布客戶關系是永久綁定給業務員拿提成的,哪怕離職了單干了,只要不做公司客戶,原客戶提成還可以按30%拿兩年,公司還會按近于成本價供貨支持(形成長期重復博弈?),而帶走業務的,其業務公司一律成本價搶單(防止出現壞的納什均衡?),…于是,干的好的業務員都不離職,而干不好的離職后都轉行了
案例二:
今日課程運用: 租房退租時是典型的一次博弈,在押金回退方面,租戶是弱勢方,房東基本是想扣多少是多少,比如將一些正常損耗納為房客的保管不善等等。之前每次退租時,都是任人宰割,有的房東直接一分不退,你也沒脾氣,即使有合同,時間及經歷成本你也負擔不起。 通過學習今天的課程,可以將這一行為從一次博弈變為多次博弈。正面手段,比如提前跟房東說,會幫助房東找好下家,并對下一任房客美言幾句,退租時搞好為什么等等。反面手段,如果房東無理不退押金的話,告知他,以后他在平臺上發布的租房廣告,自己多會去追評,讓房東自己去評估損失
案例三:
如果把重復博弈的前提加入到囚徒困境里去,兩個囚徒以后還會有多次合作機會的話,他們就不會選擇出賣對方這個壞的納什均衡了,他們會選擇都不坦白這個好的納什均衡。隔壁寧老師的管理學課說過,員工和組織之間是一種互惠合作的關系,要遵循互惠原則,管理者不能只考慮自己,凡事多替員工考慮,懂得換位思考,要讓員工覺得自己和組織存在著社會交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員工的歸屬感。
案例四:
聽了“重復博弈”這個專題,瞬間對現在身邊的商業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如此。 這忽然使我想起“人,性本善,還是惡”。在課程最開始,記得劉潤老師說“管理,就是激發人的善意”;我們也經常接觸到“自私的基因”等關于人性善惡的書籍知識。 在企業管理中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你的制度做的不好,就是在教底下的員工選擇做壞人。 所以,一個組織、團隊等由人這個復雜動物構成的群體,其組織形式和游戲規則,甚至是制度設計,非常的重要。設計地好壞,直接決定人們是行善,還是行惡。 各位同學(們),可以這樣理解嗎?
可以這么說。是制度,決定了人的選擇。
案例五:
1.發薪日必須按時發工資,只能提前不能延后,風雨無阻。 2.每月考核,每季度綜合考核,下個季度每月獎金依據上季度綜合考核結果發放。 3.離職員工回廠上班,保留原來的工號、級別、工齡等。公司的大門永遠向前員工敞開。 4.幫助員工做職業發展規劃,制定目標,目標達成后,加薪晉升。 5.年終獎依據每季度綜合考核結果發放。發放的時間是每年春節后開工的第一天。 還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一次博弈到重復博弈,是逐步建立信任的過程。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是處于高速的變化當中,信任建立的成本很高,但毀壞的成本卻很低,所以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