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已至,那些在一些城市工作的Kevin, Linda, James, Mary 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化身為柱子,二妮,鐵蛋,小花,頓時覺得時空挪移,三觀轉換。有人衣錦還鄉,有人囊中羞澀,有人錦衣夜行,有人喜形于色。
但在街坊鄰居的眼里,不管身份地位如何,不管貧富差異如何,仿佛你依然是那個留著鼻涕到處捅馬蜂窩的頑皮小伙子,而你依然是那個扎羊角辮天天哭鼻子的害羞姑娘。而在父母眼里,你是那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
長大之后的我們,懷著對家鄉的眷戀或者逃離之感,來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求學,或謀生,或因為夢想,或因為愛情。我們逐漸遠行,成為了父母眼中的風箏,成為了父母心中的牽掛,也走向了與父輩完全不同亦完全無法理解的未來。我們自認為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也越來越獨立,已經開始覺得父母的擔心顯得多余,對父母的牽掛不再放在心上。
可是,我們真的已經獨立到讓父母完全放心的地步了嗎?
我見過一些男性朋友,每每接到家中父母的電話,面對父母的叮嚀,比如 “吃飯了嗎?""天氣冷嗎?”“多吃點好吃的”“晚上別熬夜"等等,呈現出極不耐煩的態度,以嗯嗯的敷衍應答作為結尾,即使他已經玩了幾天幾夜游戲,面前的方便面盒堆成山,房間里臟衣服幾天沒洗,每月工資不夠養活自己,還號稱要在一線城市實現夢想,請問這樣是真正獨立了嗎?你只是不跟父母住一起而已。
我也見過一些年輕姑娘,為了維持一線城市虛高的虛榮心,從護膚品,服裝,包包等全部都要使用一線品牌,當入不敷出時,想出一些不良渠道賺錢滿足自己,對父母宣稱自己經濟獨立,精神自由,完全不用他們操心。可你真正靠自己的實力得到獨立了嗎?還是為了維護表面的虛假繁榮向父母編織謊言?
表面上看起來,很多在北上廣深工作的人們,大多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認為有自己的一份工作,按月領工資,不問父母伸手拿錢,就已經是獨立了。
可我認為真正的獨立是除了薪水以外,具備在城市獨立生活所具備的軟實力,這比單純薪水高低來得重要,也是讓父母不為我們操心的根本。
比如:
能在每天早上,安心吃一頓營養早餐,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急忙忙趕去上班。又能在一天疲于奔命,下班回家后,給自己做一頓不算精致但健康的晚餐,并洗干凈碗碟,而不是打開泡面,吃幾塊餅干,或者打開各種APP叫外賣,吃著地溝油,味精勾兌的賣相美麗的晚餐。讓父母不為我們的吃飯問題擔心。
周末空閑時間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或約三五好友出門運動,爬山游泳,或參加朋友聚會,不胡吃海喝,不飲酒過量,也不放任自己玩通宵游戲,讓父母不為我們的健康問題擔心。
工作中勤勤懇懇,踏實上進,不過分冒進,也不過分保守,進退有度,深得上司器重,和同事關系融洽,不惹是生非,依靠自己的實力贏得一席之地。在職場失意時,不氣餒,提升技能,蓄勢待發,讓父母不為我們的工作擔心。
結交男女朋友,態度誠懇,心態平和,平等尊重,有原則,有底線,不過分看低自己,也不過分抬高別人,情場失意時,盡快疏導不良情緒,調整心情,走出陰影,以一個健康陽光的心態看待感情,讓父母不為我們的情感問題擔心。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游”,但在中國目前地域貧富分配不均,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城市的人們很難做到承歡父母膝下,一輩子呆在父母身邊。他們要走向遠方,走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在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作為子女,如何做到經濟和生活獨立,精神與人格完善,如何學會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讓父母放心讓你遠行,獨自高飛,這才是獨立精神的精髓所在。
身邊有一位東北姑娘,獨生女,因為工作調動,來到深圳,千山萬水,相距幾千公里。父母開始也是萬般不舍,無奈工作需要。姑娘在深圳打拼的日子里,堅持每天早上換著花樣給自己做早餐,并拍下來發給父母,偶爾周末跟同事出去聚會或者郊游,也都發照片給父母,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將業余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讓父母放心。
更重要的是,每年,她都會將父母接來身邊住一段時間,雖然深圳物價很高,房子也是租的,但姑娘想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經營的,并且帶父母去見自己的好友知己,讓他們了解自己身邊的朋友都是品行端正,教養良好的人。
每次她送父母離開深圳的時候,父母雖然不舍,但更多的是放心,安心。
有時候,比起你給父母買很多衣服,補品,甚至金銀首飾,他們更希望能看到一個健康獨立,心態陽光,看問題有遠見,事事有主見的孩子。如果你每次回家帶給父母的是一個比往年更獨立,更完善,更加優秀的自己,這對父母來講,是最好的孝道。
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你也能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良師益友,你已經是完全成熟獨立的大人,也是他們安享幸福晚年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