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是一本在豆瓣上評價很高的知識管理書籍,一曲《相見恨晚》足矣表達我閱讀后的心情。書中介紹一些關鍵的概念、技巧、心態、方法幫助我們從凌亂的知識磚塊中脫身出來,用知識管理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城堡。
三個“知識”概念
知識: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元知識”。
臨界知識:重要而基本的規律——“底層規律”。
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閱讀是我們接觸知識最簡單的方式,市面上紛繁復雜的書籍中的知識,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執行操作類——執行能力(時間管理,溝通技巧,寫作提升,商務禮儀等等)
專業技術型——專業能力(心理學 經濟學 市場營銷等等)
還有通用必修型——結構能力(知識管理等等)
面對海量的知識, 我們應該學什么?
答案:以上三種知識類型都得學。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互聯網時代,個人學得再快懂得再多,也無法跟上信息爆炸的節奏,成年人的學習應該帶有強力的目的性,那就是將知識變現,當然變現并不是專指盡早的賺到錢,而是能用知識解釋你生活中的現象,解決困擾你的問題,讓你不再處于“明白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狀態之中。
如何才能做到知識變現,那就是尋找臨界知識,在生活中刻意練習運用它,只有你掌握了底層規律,擁有認知優勢,才能以簡馭繁,用更少的知識理解更復雜的現象。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調整自己,不要貪多求全,避免陷入信息焦慮,而是靜下心來下足功夫,提升認知深度。
兩個心態
1) 成長型心態(類似笑來老師講的 進取型人格)
綠燈思維(成長型心態):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把挑戰當機遇,把困難當階梯。
紅燈思維(僵固型心態):遇到與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自我保護,唯恐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
2) 以慢為快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相反,我們要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復利效應的狀態。
升級記憶法
原始的閱讀方法是拿著一本書追求精讀,重點畫記,恨不得把作者的觀點和表達手法都背下……
我們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這樣就能讓我們的舊知識和新知識產生鏈接,在腦海里形成回路,運用的越多,越能達到融匯貫通的境界,真真做到內化于心。
笑來老師說過,一堆零散的知識堆放在你腦海中,那頂多算是信息,唯有用你的雙手將它們組建成知識堡壘,知識才會帶給你能抵御危難的力量。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 記錄
提升學習能力的第一個重要方法是:記錄下來。劉墉老師曾強烈建議孩子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論語》中三省吾身原文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件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復習?”
我們每天雖然每天都重復著類似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只要你勤快記錄,用心觀察和體會,其實你可以用項目管理思維深入思考生活的細節,反省自己的思考誤區,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想辦法把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問題用更優化的方式做到更好。
記錄什么?
要記錄:發生了“什么”
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一定要避免事后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么”,要做到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如實記錄有兩個價值:
當你如實的記錄后,就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
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記錄之后,我們還要主動思考,挖掘深層的關系、規律,這樣才能成長。所以,更有價值的記錄,除了事情的經過、結果,還有自己當時的情緒、思考過程、外部環境條件等。
最重要的就是記錄思考過程,下面的問題清單非常有用:
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么?
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我當時為什么會這么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最后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
2) 定期回顧
提升學習能力的第二個重要方法就是定期回顧。
有回顧,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否則,就只是好了瘡疤忘了疼,下次仍舊犯同樣的錯誤。
本月007er志愿者體驗
在本月我成為了“不出局”寫作群三班的志愿者,加入了到了團隊后勤工作中,具體內容是提醒組員及時提交作業,積極點評戰友的文章,在參與和鏈接中獲得成長。
經歷了兩次作業雨(不出局的007er每7天需要提交一篇文章,7天篇寫7年)伴隨著統計作業,我不斷的在總結和思考,該如何和戰友溝通,該怎樣提升交作業和戰友點評的速度和質量,俗話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逐漸提高的作業提交率和點評率告訴我,我們志愿者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敢于承擔才是成長開始
在班長和值月生的帶領下,我積極提交有質量的作業,積極點評戰友的文章,先做好表率再做好工作。
我想辦法優化統計作業的Excel表格,減輕統計難度,便于志愿者使用。雖然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表格,但是我覺得這就是我自己對生活中小事的用心,在思考學習種優化做事方法,做好我力所能及的事。
很幸運能在閱讀初期就遇到了成甲老師如此優秀的指導書籍,閱讀讓30歲的我從迷茫中找到了人生的興趣,更加重要的是我相信持續深度的閱讀,一定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和自信,我堅信我的未來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