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王小波、余華的隨筆集,在他們和讀書相關的文章里,普魯斯特和馬爾克斯是被提的最多的兩位。在八十年代文學繁榮的黃金時期,王小波三十多歲,余華二十多歲,就像我們現在這樣。
唯一有所區別的是,那個時代沒有手機。他們聊以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如饑似渴地讀書和寫作。
在大學圖書館里找來王小波和余華推崇備至的《追憶似水年華》和《百年孤獨》兩本書。
初次翻開,坦白地講,普魯斯特獨具特色的“意識流”寫法令人莫名其妙,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則讓人如墜五里霧中。
《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300多萬字,我對這樣大部頭的作品望而卻步。《百年孤獨》只有26萬字,相對而言在小說字數上更加人性化,即使沒有讀懂,至少能夠讀完。
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閱讀他的作品。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和作者對話的過程。
不過與一般的暢銷書不同,閱讀《百年孤獨》這樣的書,需要采取審慎的態度。因為你很可能面臨這樣的挑戰——你讀不懂馬爾克斯在說什么。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鴻篇巨著。
1982年,馬爾克斯憑借本書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上一代文學宗師的地位。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這就是《百年孤獨》了不起的地方,馬爾克斯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學表現形式。因為這本書,魔幻現實主義從拉美文學走向世界,風靡全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具有中國特色的魔幻現實主義敘述風格正是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
《百年孤獨》主要講述了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一共七代人從興起到衰亡的傳奇故事。
故事涉及四十多位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他們的命運看似各不相同,實則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不斷重復。而他們不斷重復的名字,則困擾著無數翻開這本書的讀者。
馬孔多小鎮以及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來的興衰,是馬爾克斯在小說中所描述的現實,實際上隱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時期一百年來的歷史。
這樣的歷史又表現出一種徒勞,恰如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無法擺脫的如同烙印一般的孤獨。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神秘而又充滿智慧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
馬爾克斯獨創的“回憶式”倒敘寫法,結局也已注定,布恩迪亞家族中的每個人的所作出抗爭還是放縱,都不過是為了去契合他們自身無法知曉但是又難以逃脫的宿命。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人老布恩迪亞因為決斗殺死了一位朋友,為了擺脫亡靈的糾纏,他和妻子烏爾蘇拉帶領二十七戶人家遠走他鄉,尋找大海。經過近兩年的艱難跋涉,他們在馬孔多定居下來。
作為最有開拓精神和渴望進步的拓荒者,老布恩迪亞在創城之初精力充沛,不僅向來到馬孔多的吉卜賽人學習先進的科學,還一再試圖與外面的世界建立聯系。最后因為發現時間的停滯而陷入精神失常,被家人當成瘋子拴在樹下直到死亡。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篳路藍縷中開創基業,家族的后代則因循祖先的精神將之繼承和發展。
第二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繼承了父親的強悍精神和蓬勃欲望,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則繼承了父親的孤僻性格和聰明才智。
何塞·阿爾卡蒂奧隱喻了原始意義的父性,他的存在只是因為其蓬勃的欲望能夠維持家族的血脈延續,繁衍生息。
他的一生和布恩迪亞家族始終處于一種游離的狀態,沒有任何的紐帶將他和父母兄弟聯系在一起。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自幼天賦異稟卻又孤僻冷漠,以致于他終生都被困鎖在孤獨之中。
充滿隱喻意義的是,馬爾克斯直接而坦誠地率先明確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生的經歷,而貫穿全書的敘述,只是來迎合他既定的命運。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生發動過三十二場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與十七個女人生下十七個兒子,一夜之間都被逐個除掉。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
他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從南到北,從東至西都在他的統轄之下,成為最令政府軍恐懼的人物。
昔日南征北戰的英雄,最后卻在孤獨和悲傷中老死殘生。與政府簽訂尼蘭迪亞停戰協定后,奧雷里亞諾上校放棄退休金,遠離塵囂,在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留下的那間煉金實驗室里,在反復制作小金魚的徒勞中度過余生。
在一百年來馬孔多的歷史里,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人缺少任何實質上的感情溝通,沒有信任和了解。
他們始終沒有擺脫孤獨,時間在一百年之后仿佛老布恩迪亞精神失常之前發現的那樣——你看那天,看那墻,看那秋海棠,每天都是一個樣。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滯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后一代人剛一出生就被螞蟻吃掉,馬孔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之中。
馬爾克斯在小說的敘述中采用了大量象征、隱喻、意識流等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將現實與虛幻巧妙糅合,展現出一個虛構的真實世界。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實際上代表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們試圖融入外部世界的先進文明,渴望拋下保守落后的本土傳統,但是最終所有的努力和掙扎,都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三十二場戰爭一樣成為徒勞。
幾乎很少有文學作品能夠做到如《百年孤獨》一般偉大和經典,能夠與之比擬的,在中國恐怕也只有《紅樓夢》了。
坊間流傳《百年孤獨》這本書艱深晦澀,很難讀懂。其實沒有什么書是讀不懂的,前提是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理解這本書。
就像閱讀《紅樓夢》一樣,如果缺乏讀書時那種平心靜氣的狀態,往往讀到一半就放下了,更別說理解作者在書中傳達的深刻含義了。
讀書有如登山,如果你想讀懂這本書,不妨先準備一張白紙用來記錄書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和重復出現的人名,再去了解一下西方殖民入侵時期拉丁美洲的歷史。
那么就算艱深晦澀如《百年孤獨》,也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百年孤獨》讓文學的其他表現形式顯得蒼白而浮淺,當你合上書的那一刻,唯一的感覺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